[发明专利]区域制热中的返回温度的降低以及区域制冷中的返回温度的增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5101.2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4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H·I·托尔;J·德斯梅德特;R·萨楞比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19 | 分类号: | G05D23/19;F24D1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比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区域 制热 中的 返回 温度 降低 以及 制冷 增加 | ||
描述了一种基于需求的DH/DC网络运行的控制系统,用于分别来自制热源和/或制冷源并使用局部恒温控制阀通过局部制热系统和/或局部制冷系统的局部制热和/或制冷流的分布式控制。局部恒温控制阀适配成设置局部制热流量和/或局部制冷流量以及控制数据,所述控制数据选自被带至中央监测器中的任何下述数据:局部制热系统和/或局部制冷系统中的局部温度、阀位置、局部流量、局部制冷介质压力和/或局部制热介质压力、以及可选地来自网络的数据,中央监测器适配成监测控制数据并且根据局部制热系统和/或局部制冷系统的性能在开环控制中重设制热源和/或制冷源处的供给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热或制冷区域网络、和/或一种根据诸如室内单元的局部单元的性能运行制热或制冷区域网络的方法,以分别实现DH/DC网络的低供给/高供给温度,并且还涉及在处理引擎上执行时实施运行方法的软件。
背景技术
区域制热或制冷系统优选具有供给流温度与返回流温度之间的高温差以及低流量以降低高压运行。在上述热分配系统中,恒定流量系统和可变流量系统以及上述两种流量系统的混合是已知的。恒定流量系统的优点是能够设置流量以实现液压平衡。缺点是网络中潜在的高返回温度和高的热损失以及高泵送成本。可变流量系统的优点是网络中潜在的低返回温度和低的热损失。缺点是存在不充分的液压平衡的风险。具有可变流量的中央制热的典型应用可以具有混合回路和不具有混合回路。压力和流量控制器能够用于维持液压平衡,上述控制器例如是:流量控制器、差压控制器、具有流量限制的差压控制器、具有流量控制的差压控制器、组合后的温度控制器和差压控制器。
重设、即降低区域制热(DH)网络的供给温度以及增大区域制冷(DC)网络的供给温度是一种运行制热或制冷区域网络的常见方法。最为常见的是,根据基于测得的室外温度的经验法则执行重设,即,当供给温度分别在DH/DC网络中减小/增大时,区域网络运营商根据室外温度增大/减小该供给温度。
同样地,大部分的室内制热/制冷单元配备有恒温控制阀,每个恒温控制阀的基准水平分别指的是制热/制冷率。特别地,当网络运营商增大/减小供给温度和/或由于压力条件的变化(静压力和差压)引起流量波动而使该供给温度增大/减小时,上述阀可能导致过度制热/过度制冷(或制热不足/制冷不足)。在上述情况下,恒温控制阀可能达到该阀的控制范围的端点处,随后,由于无法执行进一步的控制,因而建筑物中的房间可能受到过度制热或过度制冷。
中央制热装置的常规外部温度控制通常利用天气补偿制热曲线以根据测得的外部温度控制房间或DH系统的供给温度。通常手动地进行相关制热曲线的选择而不进行任何测量,并且结果通常较差,致使制热曲线不得不相当频繁地被人工推翻。同样地,由于外部温度传感器通常放置在建筑物的靠近中央制热装置的外墙上,在那里测得的温度不表示房屋的实际当前的制热要求。
为了尝试并克服上述缺点,已知使用外闭合控制环,在该外闭合控制环中嵌入有流动温度控制的局部内部回路。反馈回路能够利用经天气校正后的常规外部温度控制运行流动温度的内环的基准输入。
WO 2010/087759描述了具有间接型变电站构造的DH网络,即,为了借助调节次级侧的流量来设置次级供给温度以建立初级(DH网络)供给温度与次级(室内或建筑物内的回路)供给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变电站内调节制热流体的温度。这在用于热交换器运行的控制单元、例如变电站中完成。通过调节初级侧的控制阀和流量来根据初级供给温度定义次级供给温度(例如,室内散热器单元的入口)的设定值。根据来自用户的热需求以及其室内制热单元的性能,利用(制热源处的)次级温度的基于需求的控制以获得最低的返回温度,即,当返回温度和/或流量增大(意味着ΔT的减量)时,施加供给温度的增量。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5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