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联合回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08889.0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98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冯煜珵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煜珵 |
主分类号: | F22D1/32 | 分类号: | F22D1/3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联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联合回热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电力主要是由火力发电机组承担调峰,火力发电机组低负荷运行已成为常态。随着我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正式发布,“加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系统灵活性”已然成为火力发电机组的重任之一,这意味着对火力发电机组的深度调峰及系统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火力发电机组在低负荷运行,是存在环保、安全、经济性等诸多难题,包括SCR脱硝装置需退出运行问题、锅炉水动力不稳定问题、锅炉燃烧不稳定、循环效率低问题等。
对于上述低负荷产生的SCR脱硝需退出运行问题、锅炉水动力不稳定问题、循环热效率低问题,中国专利ZL201110459533.2公开了一种可调式给水回热系统,即相对传统的汽轮发电机组来说,高压缸上设置的末级抽汽压力比高压缸最高抽汽压力要高;并在该末级抽汽管道上设置抽汽调节阀,然后通过给水加热器来回热给水。运行过程中,通过该阀门可对末级抽汽进行调节,从而保持抽汽调节阀后的压力在机组变负荷时基本不变,并通过末级给水加热器维持锅炉的给水的温度基本不变。
然而,该专利提供的系统及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机组在各负荷阶段,该级抽汽需进行节流维持抽汽调节阀的压力,尤其是在较低负荷时,其抽汽过热度会相对较大,导致增设的给水加热器换热温差较大,不可逆损失增加,换言之,增设的可调式末级抽汽并未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另外一方面,由于该级抽汽温度较高,会导致相应的管材及给水加热器成本增加,尤其是随着机组参数的不断提高,例如700℃机组,由于对应的抽汽温度过高,会导致给水加热器在现有制造工艺下难以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综合解决上述低负荷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公开的可调式给水回热系统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联合回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式联合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轮机的高压缸;
在所述高压缸上的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口,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口的抽汽压力高于所述高压缸非可调式末级抽汽压力(根据凝水、给水介质流向进行排序,相当于传统机组上不进行调节的末级抽汽);
以所述高压缸的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为热源的换热器;
以所述换热器的排汽为热源的附加可调式后末级给水加热器,与末级给水加热器串联连接;
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管道,通过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管道将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口、换热器以及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给水加热器串联连接;
设置在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管道上的可调式抽汽调节阀,用于对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管道的抽汽进行调节,以控制所述可调式抽汽调节阀后的抽汽压力来控制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给水加热器的出口温度,来满足所需要的最终给水温度。
优选地,所述可调式抽汽调节阀设置于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管道上。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水侧调节阀,所述水侧调节阀与所述附加可调式后末级给水加热器并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可以是一个换热器,也可以是由多个换热器组成的换热器组。
优选地,换热器组可以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换热器并联或串联组合,也可以是三个及三个以上换热器以串联和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连接组成。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加热的工质为锅炉热二次风或锅炉热一次风或锅炉送粉或三者的组合或其中二者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增设旁路,所述换热器前后增设隔绝阀,以便运行过程中换热器出现泄漏等故障,可通过旁路进行切换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给水及送风回热系统,具有如下优势及效果:
1、附加可调式后末级抽汽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其过热度可得到有效的利用,通过加热锅炉的热一次风或/与热二次风或/与锅炉送粉,将抽汽的热量通过热风或送粉,被携带至锅炉,使输入锅炉的热量成分发生变化,换言之,替代了部分燃料,因此可实现机组经济性的大幅提升。另外一方面,若加热热一次风,则由于热一次风温度的提高,在确保输送煤粉安全的基础上,可实现制粉系统干燥出力的提升及煤粉燃烧效果的提升;相应的,若加热热二次风,则由于热二次风温度的提高,可使得锅炉燃烧性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机组低负荷运行时,热一次风、热二次风温本身就低,此时,热一次风温、热二次风温相对提高量就大,因此,该系统在低负荷下的效益相对更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煜珵,未经冯煜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88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