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超高强钢板不等温冷却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06135.1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0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邢彦咤;权路滨;刘辉;郭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6;B21D53/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高强 钢板 等温 冷却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超高强钢板不等温冷却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梁架件板料采用的高强钢板越来越多,例如车门防撞梁、A柱、 B柱、前后保险杠等。此类件要求主体部分拥有高屈服强度1300-1600MPa,而两端或局部拥有中屈服强度340-500MPa。在发生汽车相互碰撞时,此类梁架件在拥有超高强度承受冲击力同时,又需局部拥有中等强度吸收车辆撞击时的能量减少人员伤害。
传统的热成型工艺中,通过不等厚度的板料冲压,使同一梁架件局部拥有不同机械性能的要求,比如激光拼焊板(TWB)、变截面滚轧板(TRB)。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改变梁架件的厚度,增加了工艺过程,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超高强钢板不等温冷却模具,能够实现同一梁架件局部拥有不同机械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超高强钢板不等温冷却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均是由压型钢块和压型钢块垫板组成,所述压型钢块固定在所述压型钢块垫板上,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内均设置有加热装置、电偶传感器、冷却气路和冷却水路,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电偶传感器和所述冷却气路均设置在所述压型钢块内,所述冷却水路设置在所述压型钢块垫板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丝、第一加热丝固定片和第二加热丝固定片,所述加热丝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加热丝固定片和所述第二加热丝固定片中间;所述电偶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紧固头固定在所述压型钢块垫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还设置有上模控制单元,所述下模还设置有下模控制单元,所述上模控制单元与所述下模控制单元相对独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气路与型面的距离不小于10毫米,并沿型面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路均匀分布在所述压型钢块垫板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偶传感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电偶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压型钢块顶部和所述压型钢块中心处。
进一步地,所述压型钢块侧面和底面均设置有隔热垫片。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设置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模具使用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同一梁架件局部拥有不同机械性能;上模和下模采用相独立的控制单元,控制更加精确,产品质量和稳定性高;并且能够满足复杂形状模具的加热冷却要求,加热均匀,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冷却气路及冷却水路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总装配示意图。
图中:
1、压型钢块垫板 2、上模 3、压型钢块
4、加热装置 41、加热丝42、第一加热丝固定片
43、第二加热丝固顶片5、电偶传感器 6、冷却气路
7、下模 8、冷却水路 9、传感器紧固头
10、型面11、隔热垫片12、加热区
13、常温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超高强钢板不等温冷却模具,包括上模2和下模7,上模2和下模7均是由压型钢块3和压型钢块垫板1 组成,压型钢块3固定在压型钢块垫板1上,上模2和下模7内均设置有加热装置4、电偶传感器5、冷却气路6和冷却水路8,加热装置4、电偶传感器5和冷却气路6均设置在压型钢3块内,冷却水路8设置在压型钢块垫板 1内;加热装置4包括加热丝41、第一加热丝固定片42和第二加热丝固定片43,加热丝41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加热丝固定片42和第二加热丝固定片 43中间;电偶传感器5通过传感器紧固头9固定在压型钢块垫板1上。
上模2还设置有上模控制单元,下模还设置有下模控制单元,上模控制单元与下模控制单元相对独立设置。
冷却气路6与型面10的距离不小于10毫米,并沿型面10均匀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天津)有限公司,未经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61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制轮辋预定位和压配合并的装置
- 下一篇:卷制轴套双头整形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