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温车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98510.1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07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吉沐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锋驰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3/20 | 分类号: | B60P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8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车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汽车能源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汽车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在一些功能性汽车中,如需要进行保温进行输送送鱼、肉、鲜果、蔬菜等易腐货物的专用车辆。这些货物在运送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还有一些需要进行加热的车厢,比如输送热食等车辆,而目前在保温车体主要是用于进行冷运输,并不能进行加热运输;
同时目前汽车发动机的能量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汽车发动机内燃机效率不高,发动机在不同的工况下,燃料燃烧有很大一部分能量随尾气与冷却水散发了。据德国一家汽车市场调研机构的预测报道,尽管目前环保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但是未来全球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增长近 20%,到2015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从2007年的9.2亿辆增长到11.2亿辆左右。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末端的尾气温度通常可达300℃~400℃,巨大的汽车保有量意味着巨大的能量浪费,所以如何回收这部分热量运用到为车厢进行加热保温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在需要进行冷保温运输或者加热运输都能够进行使用的,并且能够对汽车尾气余热进行再利用的保温车体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保温车体结构,包括车体的外层和内层,设在外层与内层之间的外隔层和内隔层,且所述的外隔层靠近外层,所述的内隔层靠近内层,所述的外层与所述的外隔层之间设有泡沫保温层,所述的外隔层与内隔层之间设有真空层,所述的内隔层与内层之间设有加热管道。
所述的加热管道的进水端与设在车厢内的热水储存箱连通,所述的加热管道的出水端与设在车厢内的冷凝水箱连通,所述的冷凝水箱与热水储存箱之间通过换热装置连通。
所述的换热装置包括与汽车尾气出气筒连通的内筒和与内筒同轴的外筒,所述的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换热管,且该换热管环绕在内筒上,所述的内筒内设有多个换热翅片,且该换热翅片的一端与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筒的内壁具有缝隙;所述的换热管的进水口与换热翅片的进水口分别与冷凝水箱连通,所述的换热管的进水口与换热翅片的出水口分别与热水储存箱连通。
所述的换热管中设有用于检测换热管中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换热翅片中设有用于检测换热翅片中水温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的冷凝水箱与换热管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的换热管与温水储存箱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的冷凝水箱与换热翅片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的换热翅片与温水储存箱之间连通的管线上设有第四电磁阀;所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分别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电连接。
设在内筒中的多个换热翅片均匀交错固定在内筒中。
所述的换热翅片包括换热本体,所述的换热本体上设有多个穿过换热本体的通孔,所述的换热本体内设有U型通道,且多个换热翅片中的U型通道收尾相连通。
所述的热水储存箱外涂覆有一层保温层。
所述的外层外涂覆有一层防锈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车体结构通过真空层和泡沫保温层对车体进行保温,同时如需要加热保温室,通过加热管道对车体进行加热,实现加热保温,同时在使用加热管道时,该加热管道通过汽车尾气中的热量对冷凝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进入到加热管道中对车体进行加热,有效的利用了汽车的尾气,同时对车体也进行了加热,实现了能够在需要加热运输或者冷运输都能够实现,提高了车体保温的效率和保温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车体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管线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翅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层;2.外隔层;3.内隔层;4.内层;5.泡沫保温层;6.真空层;7.加热管道;8.防锈漆;101.外筒;102.内筒;103.换热管;104.换热翅片;105.冷凝水箱;106.温水储存箱;107.第一电磁阀;108.第二电磁阀置;109.第三电磁阀;110.第四电磁阀;111.第一温度传感器;112. 第二温度传感器;401.换热本体;402.通孔;403.U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锋驰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锋驰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98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