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83224.0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4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春光 |
主分类号: | F16K3/30 | 分类号: | F16K3/30;F16K3/36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66 | 代理人: | 赵晓芳 |
地址: | 466700 河南省周***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楔形 闸阀 铜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套,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
背景技术
如图4所示,为现有的明杆楔形闸阀,其流体阻力小、介质流动方向不受限制、密封性好且开闭省力;阀杆(8)上有梯形螺纹,通过旋转手轮(6)带动铜套(1)转动,再通过由于锁紧螺母(5)上的导槽,使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从而使铜套(1)的转动带动阀杆(8)做上下运动,进而使与阀杆(8)连接在一起的阀板(9)也随之开启和关闭。铜套(1)与铜套函(7)的连接处没有缓冲装置,只靠润滑油来减小摩擦,因此在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铜套(1)底部的铜套凸台(2)与铜套函(7)之间产生机械摩擦,并在长期摩擦的过程中,磨损的碎屑物残留在铜套(1)底部的铜套凸台(2)和铜套函(7)内小凸台之间,造成铜套凸台(2)上表面的平面被磨成斜角凸面。
这样的磨损不仅缩短了铜套(1)的使用寿命,还导致了铜套(1)不能转动、阀杆(8)不能上移、阀板(9)不能打开介质通道,影响天然气废液的正常转出和天然气气井的正常生产。更换新阀门或铜套(1)不仅造成生产材料的浪费,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在更换新阀门时,如果天然气分液罐里的污水不能及时转出,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安全生产;并且频繁维修、更换阀门不仅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存在一些技术操作方面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对明杆楔形闸阀的铜套(1)进行改进,避免铜套(1)和铜套函(7)之间的摩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本铜套结构简单,经济实惠,有效避免了铜套和铜套函之间的摩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包括铜套、铜套凸台和阻摩装置,所述铜套凸台设置在铜套的端部,且铜套和铜套凸台一体成型;所述阻摩装置设置在铜套的外围,且设置在铜套凸台的上方。
所述阻摩装置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聚四氟乙烯材料耐大气老化、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将聚四氟乙烯材料设置在铜套上,不会损坏铜套和铜套函的机械特性,还可有效避免铜套与铜套函之间的摩擦。
作为优选,所述阻摩装置为聚四氟乙烯垫片,且聚四氟乙烯垫片与铜套凸台的接触面为平面。当明杆楔形闸阀是新闸阀,即铜套底部的铜套凸台的上表面是光滑平面时,在铜套凸台上方设置聚四氟乙烯垫片,从而从根本上防止铜套在转动时铜套凸台与铜套函内小凸台直接接触,并完全消除了铜套与铜套函内小凸台的机械摩擦。
作为优选,所述阻摩装置为聚四氟乙烯填料。当明杆楔形闸阀是旧闸阀,即铜套底部的铜套凸台的上表面被磨成斜角凸面时,在铜套凸台上方设置聚四氟乙烯填料,防止铜套在转动时铜套凸台与铜套函内小凸台直接接触,有效避免了在之后的阀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铜套与铜套函内小凸台之间产生机械摩擦。
作为优选,所述聚四氟乙烯垫片的厚度为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结构简单,在铜套与铜套函接触面之间增加聚四氟乙烯材料,避免了铜套与铜套函之间的摩擦,使得铜套使用周期变长;并且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润滑且耐摩擦,使启闭阀门时更加轻便、快捷,同时减少了阀门的维修和维护,使阀门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明杆楔形闸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原有的明杆楔形闸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铜套,2.铜套凸台,3.聚四氟乙烯垫片,4.聚四氟乙烯填料,5.锁紧螺母,6.手轮,7.铜套函,8.阀杆,9.阀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和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的明杆楔形闸阀铜套,包括铜套1、铜套凸台2和阻摩装置,所述铜套凸台2设置在铜套1的端部,且铜套1和铜套凸台2一体成型;所述阻摩装置设置在铜套1的外围,且设置在铜套凸台2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春光,未经陈春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832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