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砂加载沉淀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7796.1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3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薛冰;田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金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C02F1/52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7252 | 代理人: | 邵朋程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载 沉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微砂加载沉淀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并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中面临用地问题,如何在固有土地基础上解决污水升级改造将是考验国内环保行业的一大难题。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传统的沉淀池流速慢、沉淀时间长、池容大、建筑面积大,现有通过投加絮凝剂沉淀、斜管(板)沉淀或者溶气气浮等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沉淀时间,但是沉淀物单一,不能满足饮用水和污水的全面处理,对于占地有限的地区也是不能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砂加载沉淀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微砂加载沉淀系统,包括一级混凝池、二级混凝池和沉淀池,一级混凝池包括第一池体,在第一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二级混凝池包括第二池体,在第二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第一池体的顶部连接原水输送管道,在原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与凝聚剂添加管道连接,第一池体的底部与混凝液输送管的一端连接,混凝液输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池体的下部,第二池体连接高分子助剂添加管道,沉淀池包括第三池体,第二池体的底部与第三池体的顶部连通,在第三池体的内部设置有刮泥浓缩装置,在第三池体的顶部连接有清水输出管道,在第三池体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槽,所述集泥槽与污泥输送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池体的上部设置有斜管填料,所述清水输出管道与第三池体的连接处位于斜管填料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刮泥浓缩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上竖向固定有刮泥棒,在支撑框架的底部水平布设有条形刮泥片,支撑框架固定在第一搅拌轴上,第一搅拌轴的顶端连接驱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池体的底部通过混合液回流管道与原水输送管道连通,在原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进料泵和第一流量计,在混合液回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二级搅拌混凝,且在混凝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凝聚剂或助凝剂,提高了混凝效果,进一步通过沉淀池下部的刮泥浓缩装置进行污泥沉淀聚集,加速了沉淀作用,清水则通过上部的斜管填料过滤后达标排出,污水处理效果显著,同时具有流速快、沉淀时间短、建筑面积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微砂加载沉淀系统,包括一级混凝池1、二级混凝池2和沉淀池3。一级混凝池1包括第一池体101,在第一池体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102。二级混凝池2包括第二池体201,在第二池体20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202。第一池体101的顶部连接原水输送管道4,在原水输送管道4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5,管道混合器5与凝聚剂添加管道6连接,第一池体101的底部与混凝液输送管7的一端连接,混凝液输送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池体201的下部,第二池体201连接高分子助剂添加管道8。沉淀池3包括第三池体301,第二池体201的底部与第三池体301的顶部连通,在第三池体301的内部设置有刮泥浓缩装置9。在第三池体301的顶部连接有清水输出管道10,在第三池体301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槽11,所述集泥槽11与污泥输送管道12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所述第三池体301的上部设置有斜管填料13,所述清水输出管道10与第三池体301的连接处位于斜管填料13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刮泥浓缩装置9包括支撑框架901,在支撑框架901上竖向固定有刮泥棒902,在支撑框架901的底部水平布设有条形刮泥片903,支撑框架901固定在第一搅拌轴904上,第一搅拌轴904的顶端连接驱动装置14。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池体301的底部通过混合液回流管道15与原水输送管道4连通,在原水输送管道4上设置有进料泵和第一流量计16,在混合液回流管道15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金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金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77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