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1844.7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1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月强;丁洁民;张峥;黄卓驹;李璐;周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7/14 | 分类号: | E04B7/14;E04B1/34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辐 式张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和生产的需要,而对建筑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造型优美、经济实用、跨越更大的空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大结构跨度,向超大跨度发展。随着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闭合空间结构提出了经济、美观、跨度更大以及能够和建筑更好融合的要求。
专利CN102635186A提供了一种双层轮辐式空间张弦结构钢屋架,由连续分布的每榀桁架构成,其中每榀桁架包括立柱、外环桁架和内环桁架,外环桁架和内环桁架均呈弧状,通过立柱固定连接,该钢屋架虽然呈拉伸式的轮辐状,但是由于外环桁架和内环桁架均呈弧状,因而该钢屋架的承重受到一定限制,且弧状钢结构容易发生折断等现象,实用性较差,且该钢屋架不能实现结构的全封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用于实现对建筑空间的封闭覆盖,所述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包括外部围护骨架、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和内凹中央屋盖,所述外部围护骨架位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的下方,通过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连接实现对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的支撑,所述内凹中央屋盖位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的上方,通过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连接实现结构的封闭,所述内凹中央屋盖包括中央撑杆、第一屋盖外环、第二屋盖外环、屋盖径向索和屋盖中心支点,所述第一屋盖外环和第二屋盖外环通过中央撑杆实现上下排布,并通过屋盖径向索与屋盖中心支点连接。
所述外部围护骨架包括固定压环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通过固定压环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截面与固定压环的形状一致。
所述固定压环包括上压环和下压环,所述上压环固定于支撑组件的顶部并与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连接,所述下压环与支撑组件围成的环形圈内部连接。
所述下压环的内径小于上压环的内径。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斜刚性杆、斜杆和撑杆,所述斜杆位于斜刚性杆内侧,与斜刚性杆共同围成上下开口的封闭环结构,所述撑杆为环状结构,分别与斜杆和斜刚性杆连接。
所述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包括内拉环、外压环、脊索、谷索和吊索,所述内拉环通过脊索和谷索与外压环连接,所述吊索呈环状,分别与脊索和谷索连接。
所述内拉环的数量为1个,外压环的数量为2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外部围护骨架、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和内凹中央屋盖的配合,分别从结构的四周和顶部实现全封闭,封闭效果好,且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外部围护骨架和内凹中央屋盖均为线性张拉结构,而非弧状结构,因而结构稳定性强,不易于倒塌。
(2)内凹中央屋盖首先为线性张拉结构,因而受力效果好,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且内凹形的设计便于在内凹部分进行二次设计,结构灵活且适用范围广,而且内凹屋盖的设计在美观的同时更具有新颖的效果。
(3)外部围护骨架包括固定压环和支撑组件,通过支撑组件使得围护组件对内凹轮辐式张拉主体进行支持,通过固定压环保证支撑组件在支撑过程中的稳定性。
(4)固定压环包括上压环和下压环,且两压环的内径大小不同,通过两重压环进一步保证了支撑组件的结构稳固,不易发生倾斜。
(5)支撑组件由斜刚性杆、斜杆和撑杆共同构成,斜刚性杆作为支撑主体,斜杆位于斜刚性杆的内侧,从内部给予斜刚性杆支撑,增强支撑效果,且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风性,撑杆作为环状支撑,使得支撑组件在径向和环向均保持稳定。
(6)内凹形主体通过2个外压环与脊索、谷索和吊索的配合实现了中间内凹的结构,该结构同样受力均匀,且外形更加多变美观,保证了受力的同时也更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凹轮辐式张拉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外部围护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凹式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18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备避雷功能的斜坡屋脊房结构
- 下一篇:一种带有装饰灯条自动除尘的吊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