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驱动电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3138.0 | 申请日: | 2017-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1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袁波;邹兆一;周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英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唯亚智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89 | 代理人: | 宋秀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驱动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驱动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LED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从P区注入到N区的空穴和由N区注入到P区的电子,在PN结附近数微米内分别与N区的电子和P区的空穴复合,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当电子和空穴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多少不同,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则发出的光的波长越短。常用的是发红光、绿光或黄光的二极管。
现有技术LED驱动电路,LED在照明时需要一个恒定的电压,使LED在正常照明下长久工作,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是一般的LED的在驱动照明后,且恒定的稳压值再长久的工作后,就会出现电压的波动,导致其恒定的电压不稳定,从而使LED在长久的工作后,造成损坏,需要更换,加大了成本的投入。并且,现有LED驱动电路还普遍存在芯片工作范围较窄等不足。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LED驱动电路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ED驱动电路装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LED驱动电路装置,包括输入电源单元、整流单元、控制芯片单元和输出电源单元,所述输入电源单元输出端与整流单元输入端相连,所述整流单元输出端与输出电源单元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芯片单元输入端与整流单元输出端相连,其中,控制芯片单元包括控制芯片、与控制芯片连接的电阻机构和电容机构,在控制芯片上设有第一DRAIN端、第二DRAIN端、第一CS端、第二CS端、GND端、COMP端、VCC端和ZCD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电阻机构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阻一端连接至第一DRAIN端和第二DRAIN端,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至VCC端;所述第二电阻一端连接至ZCD端,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至输出电源单元;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至ZCD端,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至输出电源单元;所述第四电阻一端连接至第一CS端和第二CS端,第四电阻另一端连接至输出电源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单元内设置第一二极管,所述电阻机构还包括第五电阻,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一二极管串联,第一二极管另一端连接至输出电源单元,第五电阻另一端经第一电阻连接至整流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单元内还设置有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一端连接至输出电源单元,第二二极管另一端连接至第一CS端和第二CS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电容机构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容一端连接至VCC端,第一电容另一端连接输出电源单元,所述第二电容一端连接至VCC端,第二电容另一端连接输出电源单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还设置一负载,所述输出电源单元输出端与负载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整流单元为桥式整流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①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DRAIN端、第二DRAIN端、第一CS端、第二CS端、GND端、COMP端、VCC端和ZCD端的控制芯片,具有超宽的工作电压范围,可使电感电流全周期采样,可高精度输出电流控制,具有优异的线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
②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芯片能实现对负载实现低压且恒流的开通控制,低电磁干扰的效果,同时还具备高效率,并且还通过控制芯片可以实现在固定导通时间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算法,无需输入电压采样,高功率因数,低谐波失真。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府邸架构,可省略辅助供电绕组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LED驱动电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输入电源单元 2整流单元
3控制芯片单元 4输出电源单元
5负载 30第二二极管
31控制芯片32第一电阻
33第二电阻34第三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英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熟英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31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