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0896.6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2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胡永成;郭春明;张寅;陈建德;肖如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极越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50 | 分类号: | H01H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开关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开关在动、静触点材料、结构属性一定时,其最大额定电流就与接触电阻大小有关,希望接触电阻越小越好;接触电阻则与接触形式、接触压力、接触表面光洁度等因素有关。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呈反向关系,接触压力对收缩电阻值和表面膜电阻值的影响最大。
现有市场上刀闸触点压力,主要使用静触点的卡销本身,在弹性限度之内的形变,以增加其压力。对于大电流刀闸,往往需要增加其静触点厚度、减小其夹簧弯曲弧长或额外铆焊夹簧。这就使得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使用楔形内腔结构,利用动触点的行程推进,使动静触点结合压力足够大,从而可减少接触点的电阻。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包括:动触点插片、楔形座、静触点叉簧和固定座,所述动触点插片固定在楔形座上,所述楔形座下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凸块,所述凸块内壁向上逐渐收缩,所述两个凸块相对的内侧形成向上逐渐收缩的锥形腔,动触点插片贯穿所述锥形腔的中心,所述静触点叉簧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静触点叉簧包括空腔弯折部、弹性夹持部和折耳部,所述空腔弯折部位于静触点叉簧的下端并与固定座连接,弹性夹持部位于空腔弯折部上方,折耳部位于弹性夹持部顶端,动触点插片可插入静触点叉簧中的弹性夹持部,折耳部与凸块内壁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本插拔结构,将动触点插片插入静触点叉簧中的弹性夹持部时,楔形座随着动触点插片一起向下运动,静触点叉簧中的折耳部与楔形座的凸块内壁接触,由于凸块内壁向上逐渐收缩,随着楔形座向下运动的距离越大,凸块内壁将折耳部向内压缩的更紧,进而带动弹性夹持部对动触点插片夹持的更紧,从而减少动触点插片与静触点叉簧之间的电阻,便于电流通过。同时,由于楔形座与静触点叉簧之间为锥面接触,因此当楔形座向上拔出时,静触点叉簧不会对楔形座的拔出造成阻力,方便楔形座和动触点插片的拔出。
优选的,所述动触点插片和静触点叉簧均为铜材质,铜材质的电阻低,而且弯折时的弹性及刚度均较好,尤其适合制作本插拔结构中的动触点插片和静触点叉簧。
优选的,所述楔形座为塑料或者橡胶材质,塑料材质价格低易加工,刚性好,橡胶材质的绝缘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大电流的插拔结构设计巧妙、制作容易、结构简单,通过楔形座上的锥形腔可以使得弹性夹持部对动触点插片夹持的更紧,从而减少动触点插片与静触点叉簧之间的电阻,同时也不影响动触点插片的拔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Ⅰ。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Ⅱ。
图中:10、动触点插片;20、楔形座;21、锥形腔;22、凸块;30、静触点叉簧;31、空腔弯折部;32、弹性夹持部;33、折耳部;40、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
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大电流的插拔结构,包括:动触点插片10、楔形座20、静触点叉簧30和固定座40,所述动触点插片10固定在楔形座20上,所述楔形座20下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凸块22,所述凸块22内壁向上逐渐收缩,所述两个凸块22相对的内侧形成向上逐渐收缩的锥形腔21,动触点插片10贯穿所述锥形腔21的中心,所述静触点叉簧30固定在固定座40上,所述静触点叉簧30包括空腔弯折部31、弹性夹持部32和折耳部33,所述空腔弯折部31位于静触点叉簧30的下端并与固定座40连接,弹性夹持部32位于空腔弯折部31上方,折耳部33位于弹性夹持部32顶端,动触点插片10可插入静触点叉簧30中的弹性夹持部32,折耳部33与凸块22内壁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极越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极越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08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