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卵孵化池增氧缓冲进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0565.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33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应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巨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徐金琼,刘东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卵 孵化 池增氧 缓冲 进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卵孵化池增氧缓冲进水结构。
背景技术
鱼类养殖,即为鱼的繁殖、饲养以及放养,也称作水产养殖、养鱼和养鱼业,对于维持食物的供应、垂钓以及扩大捕鱼区这些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的,通过鱼类养殖,许多种类被成功地引进新的区域。
鱼是卵生生物,其孵化过程中要保持水体中有丰富的氧气,胚胎发育过程中要呼吸氧,尾芽出现后需要大量的氧,仔鱼期更需要氧气,无论室内干孵或室外池孵都要注意供给充足的氧气。
现有鱼卵孵化装置价格高昂,每个小孵化装置至少几百元,而对于大型鱼类养殖场所而言,需求的孵化装置多,总体价格高昂不实用,部分鱼类养殖场所采取孵化池孵化,在池中孵化时,最好增加微流水,冲动鱼巢,流水增氧,但由于鱼卵比较脆弱,其采用的现有进水管的水流冲击力大,容易冲伤鱼卵,造成孵化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同时水中的溶氧量往往也达不到孵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卵孵化池增氧缓冲进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进水管的水流冲击力大、水中的溶氧量达不到孵化要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鱼卵孵化池增氧缓冲进水结构,包括与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相连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有一个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另外两个出口处分别连有一根水平设置的出水管,两根出水管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管垂直于两根出水管所在的直线,两根出水管的外端均设置成密封端,每根出水管背离进水管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布多个出水孔;鱼卵孵化池进水时,经与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相连的进水管进入后再经出水管的多个出水孔流出,由单股粗流进水分成多股细流进水,极大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溶氧提高至原来的8-10倍,另外,从出水孔出来的水呈细流抛物线斜入水的方式进水,对孵化池的冲击力道小,不会冲伤鱼卵,保证了孵化成功率。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的长度为30cm,所述出水孔的孔径为2mm,孔径大小的设置是为了解决进水力道与进水效率之间的矛盾而设置的,孔径过大,则水流大,对水面冲击力道大,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若孔径过小,则由于水中具有部分固体杂质或者沉淀,容易对出水孔造成堵塞,影响进水效率,多次试验改进后,出水孔的孔径为2mm为最优选择,能够解决进水力道与进水效率之间的矛盾。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三通管以及出水管的材质为聚乙烯材质,进水管、三通管以及出水管外涂有保温涂层,孵化池中要求一定的水温,材质设置为聚乙烯材质并涂有保温涂层,就是为了避免带温水在管中迅速降温。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鱼卵孵化池进水时,经与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相连的进水管进入后再经出水管的多个出水孔流出,由单股粗流进水分成多股细流进水,极大的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至少将溶氧提高至原来的8-10倍,充分满足了孵化过程的溶氧量要求;
2、本实用新型从出水孔出来的水呈细流抛物线斜入水的方式进水,对孵化池的冲击力道小,不会冲伤鱼卵,保证了孵化成功率;
3、本实用新型改造成本低,实用效果好,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非粘黏性鱼卵孵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别为:1、进水管;2、三通管;3、出水管;31、密封端;32、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鱼卵孵化池增氧缓冲进水结构,包括与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相连的进水管1,所述进水管1连有一个三通管2,所述三通管2的另外两个出口处分别连有一根水平设置的出水管3,两根出水管3处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管1垂直于两根出水管3所在的直线,两根出水管3的外端均设置成密封端31,每根出水管3背离进水管1的侧壁上沿轴向均布5个出水孔32。
本实施例中,进水时,打开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单股水流经与鱼卵孵化池进水龙头相连的进水管1进入后再经两个出水管3的多个出水孔32流出,从而实现进水。
本实施例使用时,进水管1与两根出水管3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并距离水面高度为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巨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巨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