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632.0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3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马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松翔电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林传贵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压铸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零部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金属压铸产品是将金属熔液在短时间内填充至模具的型腔中进行铸造而成的。但是在填充时会存在空气被卷入熔液内的情况,产品会出现气泡或凹坑等缺陷,导致产品良品率降低。所以压铸模具既要保证密封使得金属熔液不能外流,又要充分排气。
现有模具的设计都是在溢流槽的尾部设置排气通道,但是这些应用于合金压铸产品特别是厚度较薄的产品时效果不好。如中国专利号201280022838.X,名称为“压铸模具”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压铸模具,针对排气结构做了改进,采用了一种多孔的排气构件,并在排气构件的下方开设了排气通路,相比较传统的排气孔提高了密封效果和排气效果,但是多孔排气构件仍然存在被堵塞的风险,不仅更换不方便,也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采用侧排气结构与尾部排气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模具密封效果的前提下改善了排气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包括公模仁和母模仁,所述的公模仁与所述的母模仁相匹配合拢后形成型腔,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上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进浇结构;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尾部排气结构;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左右两边至少一边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侧排气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侧排气结构包括积渣槽或侧排气槽。
更优选地,所述的侧排气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积渣槽或所述侧排气槽相连通的侧排气嵌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侧排气嵌件包括表面上有齿条状凸起的第一嵌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嵌件相配合的第二嵌件,所述第二嵌件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嵌件上的齿条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的第一嵌件与所述的第二嵌件相噬合后形成供气体穿过的第一排气间隙,所述第一排气间隙的一端与所述的积渣槽或所述侧排气槽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气间隙的另一端开设有侧排气孔。
优选地,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左右两边上分别还开设有所述的侧排气结构。
更优选地,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左右两边上分别还开设有多个所述的侧排气结构。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型腔的自身长度方向的左右两边上的所述侧排气结构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尾部排气结构包括溢流槽以及与所述溢流槽相连通的尾部排气槽。
更优选地,所述尾部排气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尾部排气槽相连通的尾部排气嵌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尾部排气嵌件包括表面上有齿条状凸起的上嵌件以及与所述上嵌件相配合的下嵌件,所述下嵌件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上嵌件上的齿条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所述的上嵌件与所述下嵌件相噬合后形成供气体穿过的尾部排气间隙,所述尾部排气间隙的一端与所述的尾部排气槽相连通,所述尾部排气间隙的另一端开设有尾部排气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采用侧排气结构与尾部排气结构相结合,在保证模具密封效果好的前提下大大改善排气效果,尤其是在压铸薄件产品时效果更为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中公模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中母模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中公模仁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中母模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压铸成型的薄件产品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模具压铸成型的薄件产品的俯视图;
附图中:公模仁-1,定位柱-101,母模仁-2,定位凹槽-201,型腔-3,进浇系统-4,浇道-401,进浇口-402,溢流通道-403,溢流槽-501,尾部排气槽-502,侧排气槽-601,第一嵌件-701,第二嵌件-702,侧排气孔-703,上嵌件-801,下嵌件-802,尾部排气孔-803,产品主体-901,浇道渣包-902,前端渣包-903,侧边渣包-904,尾部渣包-9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松翔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松翔电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散热器压铸模具
- 下一篇:一种深海高压干式维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