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6000.7 | 申请日: | 2017-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6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昊;万泽兵;欧阳军;程元;金磊;陈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吉安奥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54 | 分类号: | B29C65/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1 | 代理人: | 张学群,郭爱青 |
地址: | 3439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电源 合盖保压治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生产加工技术设备,尤其是一种移动电源合盖过程中的保压治具。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外壳包括移动电源主壳、以及粘接在移动电源主壳一端的USB面,移动电源的合盖过程就是将USB面粘接在移动电源主壳内壁适配的台阶上,使移动电源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粘接后的USB面与移动电源主壳贴合紧密无缝隙、且USB面的顶面与移动电源主壳的端面平齐。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点胶后采用人工按压的方式:即在点胶后,将USB面适配放置在移动电源主壳的台阶上,然后用两手按压USB面的两端10秒以上,使得胶水固化完全,这种人工按压的方式具有以下缺点:1,两手按压USB面的两端,容易发生左右手用力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固化后USB面不平齐,发生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USB面与移动电源主壳之间缝隙较大;2,两手按压,浪费操作者体力,且只能逐个按压,效率低下;3,受操作者个体经验、力气影响,影响产品的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移动电源合盖胶水固化过程中确保合盖后的USB面与移动电源主壳贴合紧密、且USB面的顶面与移动电源主壳粘接端的端面平齐的保压治具,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保压模块;
所述保压模块包括平行地、间隔固定在底板上的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第一竖板的内侧壁上间隔挖有若干个可适配放置移动电源尾部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自第一竖板的顶壁向下挖设;
第二竖板的内侧壁上连接有若干个与所述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可前后移动的插块,每个插块上均设有两个一端固定在第二竖板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插块上的水平的弹簧,所述插块与第一凹槽相对的面内陷出仅容移动电源的头部适配放入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底面与第一凹槽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每个所述弹簧均套设在水平导杆上,水平导杆的固定端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二竖板外侧壁上,其活动端穿过第二竖板以及弹簧可活动的插入插块适配的水平导杆槽中,水平导杆活动端的端部与水平导杆槽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凹槽内陷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低于第一竖板内侧面的深度为7.5mm,所述第二凹槽内陷的深度为8.5mm。
更优选地,所述水平导杆的直径为6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水平导杆为固定端设有螺纹部的螺栓,水平导杆可拆卸地螺纹连接在第二竖板上。
最优选地,所述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以及插块为硬质塑胶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将点胶合盖的移动电源的头部插入第二凹槽中,向后按压插块,直到移动电源的尾部适配嵌入第一凹槽上进行胶水的固化。在两个弹簧的共同作用下,移动电源的USB面左右两侧受力相同,保证USB面与移动电源主壳的外表面贴合紧密平齐,不会发生USB面的一侧超出移动电源主壳,另一侧低于移动电源主壳的情况,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同时,根据不同规格的移动电源,可以更换不同长度的水平导杆以及不同长度、不同弹力的弹簧,使所述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可以适用于多种型号的移动电源合盖过程,节约成本。解放了操作者双手,节约体力,可同时进行多个移动电源的压合,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解释。
图1是实施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立体示意图一
图4是实施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立体示意图二
图5是实施例移动电源合盖保压治具安装移动电源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描述方便,实施例中,将移动电源90带有需要合盖的USB面的一端定义为移动电源90的头部,将另一端定义为移动电源90的尾部,以图1中文字所示定义前、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吉安奥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吉安奥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6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