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管式热回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4220.1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8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梁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天宇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山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管式热 回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层管式热回收器,其特征是双层管式热回收器由内管、外管、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水管组成,热回收器连接在发动机排气管中,发动机排气直接从内管中通过,发动机冷却液从进水管进入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腔,从出水管流出,被加热的冷却液给驾驶室和发动机加热,提高舒适性、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当发动机水温足够高时,热回收阀将进水管和出水管关闭,排水管打开,发动机排气的热量使热回收器内的冷却液汽化,排水管在热回收器的最低部位,蒸汽在热回收器空腔上部聚集,蒸汽产生的压力将冷却液从排水管推入膨胀水壶,热回收器内部无冷却液后失去热回收功能,避免发动机排气的热量过度回收使发动机过热。
背景技术
发动机燃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大约有30%随排气损失掉了,这部分热量回收一直以来都未得到汽车厂的重视,虽然热量回收原理非常简单,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热交换器就可以将发动机排气的热量回收,但回收的热量作用非常有限,无非就是用来加热驾驶室,提高舒适性,对于主机厂来说增加数百元的成本只能用来驾驶室加热,还不如用使用电加热空调划算,回收这么一点热量增加一套热回收系统得不偿失,所以还是因为成本高作用小的原因被舍弃,随着环保法规越来越严,尤其是混合动力发动机逐渐普及,各个汽车厂逐渐对发动机排气热量回收开始重视,回收的热量不光可以加热驾驶室,还可以加热发动机,让发动机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可以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所以能否找到一种即安全可靠又成本低廉的热回收器是此项技术能否普及的关键。
实用新型目的及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层管式热回收器,其特征是双层管式热回收器由内管、外管、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水管组成,结构非常简单没有活动的部件,热回收器连接在发动机排气管中,内管直接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发动机的排气从内管中通过,发动机冷却液经进水管进入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腔,被加热后经出水管流出,由热回收阀控制热回收器的进水、出水和排水,当发动机水温足够高时,热回收阀将进水管和出水管关闭,排水管打开,热回收器被关闭,此时热回收器内还有一定计量的冷却液,如果不被排出会产生严重问题,解决方案是,发动机排气的热量逐渐使热回收器内呆滞的冷却液沸腾并汽化,排水管在热回收器的最低部位,蒸汽在热回收器空腔上部聚集产生压力将空腔内的冷却液从排水管排出,冷却液被挤压进发动机的膨胀水壶内,直至空腔内的冷却液全部排出,热回收器内的冷却液全部排出后,没有冷却液带走热量,失去热回收功能,避免热量被过度回收造成发动机过热,热回收器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回收的热量使发动机和驾驶室升温快,提高车内舒适度,减少发动机有害物质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管式热回收器(见图1),目的是优化热回收器结构,使之结构简单、成本降低,其特征是双层管式热回收器由内管(1)、外管(2)、进水管(3)、出水管(4)和排水管(5) 组成,内管(1)和外管(2)组成封闭的空腔(7),进水管(3)、出水管(4)和排水管(5)焊接在外管(2) 上并与空腔(7)相通,发动机冷却液经进水管(3)进入空腔(7),从出水管(4)流出,进水管(3)和出水管(4)位置高于排水管(5),排水管(5)在最低位置,进水管(3)和出水管(4)的安装位置在排气方向上不分前后,如果热回收器所处的部位需要安装吊钩(12),吊钩(12)可以焊接在外管(2) 上(见图2),热回收器连接在发动机排气管中(见图5),发动机排气从内管(1)中通过,加热热回收器中的冷却液,经过加热后的冷却液流经空调暖风水箱和发动机,给驾驶室和发动机加热,提高驾驶室舒适性,发动机用更短时间达到最优状态,减少发动机有害物质排放,当发动机上的水温传感器监测到水温足够高时,发动机ECU发出指令将热回收阀I关闭、热回收阀II打开,热回收器的进水管(3)和出水管(4)关闭,排水管(5)打开,滞留在热交换器空腔(7)中的冷却液继续被发动机排气的热量加热,冷却液汽化,蒸汽在热回收器空腔(7)上部聚集产生压力将冷却液从排水管(5)推入到动机的膨胀水壶内,最后蒸汽也会随排水管(5)进入膨胀水壶内,被冷却成液体而回收,多余的未被回收的蒸汽从水壶盖上的气孔排出,热回收器内冷却液排净后,失去热回收功能,避免热量被过度回收造成发动机过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天宇,未经梁天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42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