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1620.0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6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梁会珍;谢俊;王金凯;李伟华;黄晓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18 | 分类号: | E21B4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李思霖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气 地下 储气库排液采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储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周期性的采气过程中,被采集的天然气中往往混有地层水。在每一周期的采气初期,采气井中天然气的产量较高,地层水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采气管柱内的气体中,形成流速高于流动型态转变时的临界流速的雾状流,并依靠自身能量由采气井的井下自喷到井口,进而供人们采集使用。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井下天然气的剩余储量逐渐减少,地层压力、井底与井口压力均不断降低,采气管柱内天然气的流速低于流动型态转变时的临界流速,无法继续形成雾状流,部分液体滑至井筒内,形成积液。随着采气井内积液的增加,天然气无法再从采气管中排出,导致采气井出现减产,甚至停产的现象。
当前,为了减少采气井井筒内积液的形成,及时、高效地排出井筒积液,从而保证储气库采气井高效运行,多采用喷射气举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携液采气技术,即在气举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将高压气体注入气井内部,利用喷嘴射流后形成低压将积液吸入,再将气体放入气井内与积液相融后进入井筒,从而达到气举排液的目的。
但是使用该技术进行采气,必须将地面的高压气体注入气井内部,而且,需要与柱塞气举等技术配合使用,存在排液采气成本高,工艺繁杂、不易操作、采气效率低等问题,并不适合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简单并能够及时、高效地排出井筒积液,保证储气库采气井高效运行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具有:圆柱形的主体,在所述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在所述主体的轴向上贯通所述主体的主体腔,所述主体腔包括依次连通的排气腔、装配孔和进气腔,所述排气腔至少包括从所述排气腔的入口端起直径逐渐变大的扩径部,在所述进气腔的周壁上形成有主体壁入口;旋转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旋转雾化装置包括叶轮轴和套设在所述叶轮轴上的叶轮,所述叶轮轴安装在所述装配孔中,在所述叶轮轴的内部形成有在所述叶轮轴的轴向上贯通所述叶轮轴的与所述排气腔连通的轴腔,在所述叶轮轴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叶轮沿所述叶轮轴的轴向移动的限位构件,在所述叶轮轴的周壁的所述限位构件对应的位置的上方形成有与所述进气腔连通的轴壁入口;以及排液采气头,与所述主体的主体腔入口端连接,在所述排液采气头的内部形成有排液采气腔,所述排液采气腔的出口端与所述叶轮轴的轴腔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排液采气腔至少包括从排液采气腔的入口端起直径逐渐变小的缩径部。
另外,技术方案2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主体壁入口形成有两个,两个所述主体壁入口相对于所述主体的轴心对称,且两个所述主体壁入口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另外,技术方案3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叶轮包括套设在叶轮轴上的能够相对所述叶轮轴旋转的轮体和设置在所述轮体的外部的叶片,所述叶轮的叶片与所述叶轮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另外,技术方案4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3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主体腔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排液采气头的排液采气头装配孔,所述排液采气头与所述排液采气头装配孔螺接。
另外,技术方案5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4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限位构件为限位螺钉。
另外,技术方案6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排气腔包括作为扩径部的锥台形腔部和与所述锥台形腔部连接的圆柱形腔部。
另外,技术方案7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排液采气腔包括作为缩径部的碗形腔部和与所述碗形腔部连接的圆柱形腔部。
另外,技术方案8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在所述叶轮轴的周壁上相互隔开等间隔形成4个所述轴壁入口。
另外,技术方案9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8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排液采气装置中,所述旋转雾化装置的叶轮形成在与所述主体壁入口对应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16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E球阀微渗漏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空间管路振动试验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