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式减振器叠加阀片静刚度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7639.2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6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勇;潘达;曹树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振器 叠加 阀片静 刚度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式减振器的测试装置。本装置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两部分,上夹具包括可调式上夹具座、施力爪、调节杆。可调式上夹具座实现上夹具在试验台的固定安装,调节杆和施力爪实现对叠加阀片的等效力施加。下夹具包括下夹具座、定位杆、可调支撑座、叠加阀片、垫片、压紧垫片、螺母、调节杆。下夹具座为叠加阀片的安装基座。定位杆为圆柱形导向机构,实现可调支撑座、叠加阀片、垫片、压紧垫片、螺母的定位安装。可调支撑座实现对叠加阀片的支撑,利用上端垫片和下端垫片实现对叠加阀片的约束,通过调节杆实现支撑爪的径向位移调节。该装置通过力与位移的关系表征阀片的刚度。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器测试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筒式减振器叠加阀片的静刚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主要由弹性组件、导向机构和减振器组成。弹性组件,如空气弹簧、螺旋弹簧等,主要起缓和路面冲击的作用。减振器是安装在有互相位移的两点之间,用来吸收来自地面的振动冲击动能,并以热能的形式进行释放从而达到衰减振动与冲击的目的。当汽车悬架中只有弹性组件而没有减振器时,地面冲击能量衰减地较慢,车身的振动将会延长很长的时间。因此,减振器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减振器的发展经历了将近100年的历史。最早的汽车减振器是采用悬架弹簧来消除路面冲击,弹簧虽然性能可靠,但它不能吸收振动能量,还易出现共振。1908年法国的M.Handallle研制出了第一个实用的液压减振器。20世纪30年代,摇臂式减振器被普遍采用。60年代,筒式减振器逐渐取代了摇臂式减振器。90年代,逐渐开始研究和出现了外特性可变的电流变液体减振器(ERF)和磁流变液体减振器(MRF),将整车舒适性提高到了最重要的地位。目前悬架减振器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筒式减振器,其优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筒式减振器内部主要阻尼弹性元件有螺旋弹簧和弹性阀片,其中弹性阀片叠加组合后对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性能影响很大。同时叠加阀片相对一般的螺旋弹簧式弹性元件还有诸多优点,例如标准化生产,统一尺寸后减少设计成本和生产成本;便于对减振器特性的修改,通过添加或减少阀片数量对减振器特性进行修改;叠加阀片的阻尼力特性稳定,更容易控制。
在减振器设计方面,我国还大都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即主要是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参数,然后进行试验修正。这种完全依赖于样机试验的设计开发方法不但周期长、消耗大,而且较难获得最优的减振器特性。为克服这些缺点,目前基于减振器结构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减振器动态特性的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根据汽车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标准得到的最优减振器特性曲线,可用来指导减振器的结构优化。因此,建立能准确反映减振器特性的数学模型是关键。对于筒式减振器而言,叠加阀片的刚度辨识一直困扰模型准确性的关键难点。现有的叠加阀片静刚度测试方法包括有限元法和解析式两种方法,但是在计算效率和准确性上都难以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筒式减振器叠加阀片静刚度测试装置,该装置可较好的模拟叠加阀片的实际工作状态,并且高效测试各种阀片数量组合后的叠加阀片刚度,为减振器的精确仿真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筒式减振器叠加阀片静刚度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两部分,其特征在于:
上夹具包括可调式上夹具座、第一螺纹孔、施力爪、第一调节杆。
可调式上夹具座作为施力基座安装在试验台架上。
第一螺纹孔实现可调式上夹具座与实验台架的连接。
施力爪为直接作用在叠加阀片上的施力部件,其末端与叠加阀片接触部分打磨成锥形。
第一调节杆实现调节施力爪的径向位移。
下夹具包括下夹具座、定位杆、可调支撑座、叠加阀片、垫片、压紧垫片、螺母、第二调节杆、支撑爪、第二螺纹孔。
下夹具座为叠加阀片的安装基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76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