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1701.0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9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班书昊;李晓艳;谭邹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缸体端 无孔 隔振 智能缓冲 自动切换 阻尼缓冲 液体缸 装设 金属螺旋弹簧 节流活塞 移动板 缸体本体 隔振方式 粘性液体 节流孔 减振 穿过 金属 外部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属于减振隔振领域。它包括由缸体本体、缸体端盖A和缸体端盖B组成的液体缸,自上而下装设于液体缸内部的无孔活塞A、内部设有节流孔的节流活塞、无孔活塞B,装设于节流活塞上的T型移动板;T型移动板穿过无孔活塞A和缸体端盖B并延伸到液体缸的外部;无孔活塞A与缸体端盖B之间装设于金属螺旋弹簧A;无孔活塞B与缸体端盖A之间装设有金属螺旋弹簧B。本发明是一种同时具有金属刚度隔振、粘性液体阻尼缓冲,且可根据所受振动的情况自动切换隔振方式的智能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减振隔振领域,特指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对物体的隔振通常采用弹簧刚度隔振或者液体阻尼隔振,这两种隔振方式各有优缺点,但由于刚度隔振需要用到固体的弹簧,而阻尼隔振则是用到液体的粘着力。因此现有技术中很少有能够在刚度隔振与阻尼隔振自由切换的缓冲装置。因此,设计一种同时具有刚度隔振和液体阻尼缓冲的智能隔振设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金属刚度隔振、粘性液体阻尼缓冲,且可根据所受振动的情况自动切换隔振方式的智能缓冲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它包括由缸体本体、缸体端盖A和缸体端盖B组成的液体缸,自上而下装设于所述液体缸内部的无孔活塞A、内部设有节流孔的节流活塞、无孔活塞B,装设于所述节流活塞上的T型移动板。
所述T型移动板穿过所述无孔活塞A和所述缸体端盖B并延伸到所述液体缸的外部;所述无孔活塞A与所述缸体端盖B之间装设于金属螺旋弹簧A。
所述无孔活塞B与所述缸体端盖A之间装设有金属螺旋弹簧B。
所述无孔活塞A、所述无孔活塞B和所述节流活塞均可自由沿所述缸体本体20的内壁自由滑动;所述无孔活塞A与所述缸体端盖B之间为第一无液腔,其内部没有粘性液体;所述无孔活塞B与所述缸体端盖A之间为第二无液腔,其内部没有粘性液体;所述无孔活塞A与所述节流活塞之间组成了液体腔A,所述无孔活塞B与所述节流活塞之间组成了液体腔B。
所述金属螺旋弹簧A与金属螺旋弹簧B为金属螺旋拉压弹簧,且处于零受力状态时,所述液体腔A和液体腔B内部充满粘性液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能够根据T型移动板的位移大小自动切断隔振模式,从而实现刚度隔振与液体阻尼缓冲的最佳状态。由此可知,本发明不仅具有刚度隔振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液体阻尼缓冲的优点,并随T型移动板与外界振动力的情况实现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的自动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20—缸体本体;21—缸体端盖A;22—缸体端盖B;3—T型移动板;4—节流活塞;40—节流孔;51—液体腔A;52—液体腔B;61—无孔活塞A;62—无孔活塞B;7—金属螺旋弹簧A;8—金属螺旋弹簧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刚度隔振与阻尼缓冲自动切换的智能缓冲装置,包括由缸体本体20、缸体端盖A21和缸体端盖B22组成的液体缸,自上而下装设于液体缸内部的无孔活塞A61、内部设有节流孔40的节流活塞4、无孔活塞B62,装设于节流活塞4上的T型移动板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17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零频摆动隔震装置
- 下一篇:主动型防振装置和主动型防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