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2640.3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0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方燕华;黄博;魏凌云;夏静;熊明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试验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包括气源,辅助碳罐和热交换器,连通测试碳罐的吸附口与气源之间的第一管路上设置第一控制阀,连通测试碳罐的脱附口和真空泵之间的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二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入口端连通设有第一支路,连通测试碳罐的通大气口与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与通大气口之间设有第二支路连通辅助碳罐,第二支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测试碳罐的下部设有第一天平,辅助碳罐的下部设有第二天平。本发明还公开了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无需连接在汽车上进行试验,可准确模拟车载条件,通过切换不同的线路完成多种碳罐测试性能要求,各条通路切换快速,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车载碳罐试验系统,具体是一种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涉及到在同一套试验台上进行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及HJ/T 390-2016《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装置)》法规中要求的多种碳罐性能试验。
背景技术
碳罐是汽车上一种重要的蒸发污染物控制装置,安装在汽车发动机和燃油箱之间,主要用于吸附燃油系统中的燃料蒸汽,并将燃料蒸汽输送回发动机用于燃烧,可节约能源、防止燃油蒸汽直接挥发到大气环境中造成污染。
随着ORVR加油蒸发试验的推出、以及蒸发试验限值的加严,碳罐研发和试验在车型开发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要。根据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以下简称国六)及HJ/T 390-2016《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装置)》(后文简称《HJ/T 390》)的要求,在碳罐研发及整车匹配的开发过程中,对于碳罐需要进行以下多种试验:试验1:国六法规中的碳罐加载试验;试验2:国六法规中的碳罐脱附试验;以及碳罐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碳罐性能试验,包括试验3:碳罐吸附阻力试验;试验4:碳罐脱附阻力试验;试验5:脱附油箱负压试验;试验6:丁烷工作能力(BWC)试验;试验7:碳罐气密性试验;试验8:热脱附试验。
已有的碳罐测试系统有车载型的碳罐处理装置,其必须安装在汽车上运转,是汽车性能装置的一部分,不能进行碳罐的试验测试,如申请号为201410247132.4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碳罐脱附装置”,碳罐连接在燃油箱和进气管之间方能进行测试;申请号为201210556797.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碳罐脱附加热装置、碳罐脱附系统、车辆及碳罐脱附方法”,但其本质是一种车载热脱附性能装置,不能实现对碳罐的测试功能。
也有非车载型的试验系统,但均无法实现要求测试的八种试验,如申请号为201420837041.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碳罐试验装置”,该专利重新设计了碳罐试验装置的气体管路,改进了气体流程,使得碳罐的试验状态与在汽车中的运行状态一致,但其仅能满足试验1、试验3、试验4的要求;申请号为201010288761.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车用活性炭罐工作能力试验装置”,但其仅能实现试验6的测试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无需车载,可准确控制并监测试验条件,完成国六及《HJ/T 390》碳罐研发和生产中要求的8种测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碳罐试验系统,包括气源,辅助碳罐和热交换器,连通测试碳罐的吸附口与所述气源之间的第一管路上设置第一控制阀,连通测试碳罐的脱附口和真空泵之间的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入口端连通设有第一支路,连通测试碳罐的通大气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与所述通大气口之间设有第二支路连通所述辅助碳罐,第二支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所述测试碳罐的下部设有第一天平,所述辅助碳罐的下部设有第二天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26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