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3114.0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9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祯;刘业民;邢世其;王雪松;肖顺平;孙豆;崔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02 | 分类号: | G01S13/02;G01S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箔条干扰 极化 散射 计算目标 极化散射矩阵 分类识别 干扰识别 获取目标 交叉极化 散射参数 共极化 极化性 取向 防空 鉴别 应用 研究 | ||
本发明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目标和箔条的极化散射矩阵;步骤二:分别计算目标和箔条的极化散射参数步骤三:分别计算目标和箔条的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的相关性绝对值步骤四:利用SVM方法实现箔条冲淡式干扰的分类识别。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针对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问题进行研究,从物理散射层面揭示箔条干扰的极化性,比传统箔条冲淡式干扰识别方法更稳健,识别效果更好;两个极化鉴别量和对箔条的取向分布依赖性很小;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可推广到防空、反舰、反导等实战中对箔条冲淡式干扰的识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具体涉及到防空、反舰、反导等应用场景中对箔条干扰的识别技术,更进一步来说是针对箔条冲淡式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箔条识别方法,属于雷达电子战领域。
【背景技术】
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能够精确地对水面或空中重要军事目标,如舰船、飞机等进行有效地打击和摧毁,尤其是在近年来的历次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世界各国为提高水面或空中重要军事目标的生存力和战斗力,非常重视电子对抗装备和对抗技术的研究。其中,箔条干扰是精确制导武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飞机或舰船等重要目标经常使用箔条来对抗来袭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飞机或舰船投放箔条干扰,形成箔条冲淡式干扰,严重影响雷达导引头对目标的正常搜捕、识别和跟踪。
极化是电磁波的固有属性,利用干扰和目标在极化特征上的差异,雷达导引头可以实现假目标干扰和雷达目标的鉴别。目前公开文献对箔条干扰的极化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极化比,极化角,极化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横截面)比等鉴别量,但这些鉴别量对箔条取向分布比较敏感,大多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箔条分布,而由于重力和空气扰动以及箔条发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箔条的取向分布是复杂可变的。因此,针对现有方法对箔条干扰识别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散射变换的冲淡式箔条干扰识别方法。该方法引进了极化散射参数该参数的值与散射过程背后的物理性质相联系,理论分析表明,对于箔条散射这种随机媒介,极化散射参数在45°和49°随机变化。此外,当箔条的方位角满足统计意义上的均匀分布时,箔条的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相关性的绝对值很小。
本发明提出的两个极化鉴别量:极化散射参数和共极化与交叉极化通道相关性绝对值,这两个鉴别量不依赖于箔条的取向分布,且箔条的两个极化鉴别量的取值范围与舰船、飞机等雷达导引头目标明显不同,从而能够对冲淡式箔条干扰进行有效地识别。本发明根据这两个极化鉴别量,构造一个二维特征向量,通过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实现箔条与舰船、飞机等雷达目标的分类识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箔条与舰船、飞机等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差异来实现对冲淡式箔条干扰的识别。所谓冲淡式干扰是指舰船或者飞机在雷达导引头搜索阶段释放的一种自卫式假目标欺骗干扰。舰船或者飞机通过预警设备在远距离发现来袭导弹,但尚未发现雷达导引头信号时(即在导弹雷达导引头开机搜索前),由舰载或者机载电子战设备向受保护的目标附近不同方向发射箔条弹,在距离受保护的目标不小于1千米处形成多个假目标,致使雷达导引头错误地捕获并跟踪箔条云假目标,从而达到保护目标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一:获取目标和箔条的极化散射矩阵;
当雷达受到冲淡式箔条干扰时,雷达系统会同时检测到目标和箔条假目标,为了分辨出真假目标,需要进一步对目标和箔条进行极化识别。定义雷达正交极化基分别为水平极化基h与垂直极化基v,把真假目标的全极化回波数据(包含水平极化通道数据回波、垂直极化通道数据回波和两个交叉极化通道数据回波)通过作相关处理的极化测量方法获取其极化散射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31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