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示踪气确定钻具刺漏情况和位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8812.5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0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庞江平;瞿子易;韩贵生;阮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11 | 分类号: | E21B47/11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具 示踪气 延迟 钻井液入口 分析仪器 曲线判断 准确位置 钻井过程 接单根 气测仪 脱气器 环空 气样 钻杆 钻进 井口 下行 预报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示踪气确定钻具刺漏情况的方法,其步骤为:(1)先测定管路延迟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是一种利用综合录井技术检测判断钻具是否发生刺漏及准确检测刺漏位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钻具刺漏是钻井过程中普遍发生的异常情况,若预报和发现不及时,常会造成严重的井下事故,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对实时监测得到的各种数据依靠人工进行分析判断,有时会出现漏报、误报和预报不及时的现象,并且预报的可靠程度与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可能会造成因人为因素而带来的事故损失。通过传统的方法在进行正确预报后,未能及时判断钻具刺漏位置,为替换刺漏钻具,通过起钻过程中须对每根钻杆进行仔细检查,增加了非生产时间,使钻井周期加长,钻井成本增加,减缓勘探开发进程。
作者为“翟青岳、钟维刚”等在《天然气工业》期刊文件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查找钻具刺漏位置的新方法—棕绳结”的期刊文献,其发表日期为2008年09期 。该期刊文献主要公开了以下技术内容:钻具刺漏是困扰钻井生产正常作业的普遍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查找刺漏位置,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钻具刺漏并及时发现查找刺漏位置,在比较气测法、钻具内泵入高黏钻井液、起钻时不停地灌钻井液等查找钻具刺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查找钻具刺漏位置的新方法——棕绳结,并就棕绳结查漏法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在塔河油气田施工的几口直井发生30余次钻具刺漏的现场试验,采用泵投棕绳结的方法成功率达到90%,充分展示了此方法的推广应用前景。以上述期刊文献为代表的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棕绳结”的检测方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检测结果并不理想,且成本较高,不便于推广应用。
而公开号为“CN204476400U”,公开日为“2015年7月15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止钻具事故的钻具刺漏检测分析系统。钻井施工中钻具事故会造成施工单位重大损失,给施工单位财产及人员安全带来损失甚至不可估量,在目前的石油钻井中,钻具刺漏一般只通过人为经验判断,不准确,不及时,容易造成钻井事故。该实用新型提出钻井施工防止钻具事故的钻具刺漏检测分析系统,此系统将检测和分析以及平衡气体为一体,判断准确快速,无误差。包含钻具,与钻具连接的特殊气体检测仪,特殊气体检测仪连接钻具刺漏分析仪,其中,所述钻具刺漏分析仪还连接有钻井循环泵和特殊气体注入器,所述特殊气体注入器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钻井,一路通过管道连接至钻井循环泵。
以上述专利文献为代表的现有技术,虽然提出了一种通过检测分析系统来测量是否有刺漏发生的工具,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检测结果并不能科学地确定是否发生有刺漏,且即使发生刺漏,该刺漏位置也不能准确确定。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88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