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的处理方法及一种块材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7513.7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7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关宇;陆启政;欧小凡;杨正松;陈为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0 | 分类号: | C04B2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制备 块材 重金属离子 胶凝材料 水化反应 二次固化 工程领域 碱性物质 金属离子 有效钝化 再生骨料 病原体 含水率 水混合 外框料 污泥料 砂浆 渣土 钝化 可调 可用 粒径 吸水 芯材 砖料 固化 石料 混凝土 再生 释放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的处理方法,将粒径≤16mm且含水率为1~5wt%的混凝土、砂浆、石料或砖料的再生骨料与污泥混合30~10min,进行初期吸水,与工程渣土混合后再与碱性胶凝材料和水混合,得到再生污泥料浆。本发明碱性胶凝材料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实现对污泥中病原体的杀灭,降低污泥的恶臭,同时水化反应生成碱性物质能够与重金属离子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钝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块材的制备方法,通过芯材的制备,实现对污泥的首次固化,再结合外框料浆包裹实现对污泥的二次固化,有效钝化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制备得到的块材强度在5~50MPa范围内可调,可用于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无害化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的处理方法及一种块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初次沉淀污泥、剩余活性污泥、腐殖污泥、消化污泥和化学污泥,或者工业、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形成的河道污泥以及水厂污泥、脱水污泥等。污泥中含有植物营养素氮、磷、钾和有机物及水分等,也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细菌、合成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另外,污泥易于腐化发臭,颗粒较细,相对密度较小,含水率高且不易脱水,属于胶状结构的亲水性物质,将其任意堆放可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污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法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填埋法是一种置地挖坑填埋方式,不仅成本高、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可利用资源的巨大浪费。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常用的有污泥碳化方式,需经过催化氧化破壁、厌氧氧化、脱水、干燥和碳化等一些列工艺流程,方法繁琐,限制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的处理方法及一种块材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可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并且操作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建筑垃圾的再生骨料;所述再生骨料的粒径≤16mm,再生骨料的含水率为1~5wt%;所述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砂浆、石料和砖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再生骨料与污泥混合后静置,进行初期吸水,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混合的时间为30s~10min;所述静置的时间为10min~2h;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第一混合物与工程渣土混合,得到第二混合物;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第二混合物、碱性胶凝材料和水混合,得到再生污泥料浆。
优选的,所述再生骨料、污泥、工程渣土和胶凝材料的用量以干量计,所述再生骨料和污泥的质量比为1:(0.1~1.2);
所述再生骨料和工程渣土的质量比为1:(0.1~1.2);
所述再生骨料和胶凝材料的质量比为1:(0.1~1.2);
所述再生骨料和水的质量比为1:(0.1~1)。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再生骨料的制备方法包含:将所述建筑垃圾依次进行破碎、筛分、除杂和干燥,得到再生骨料。
优选的,所述碱性胶凝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和石灰;所述水泥、粉煤灰和石灰的质量比为1:(0.5~6):(0.5~10)。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污泥包括河道污泥和/或水厂污泥。
优选的,所述工程渣土的含水率为1~90wt%。
优选的,所述步骤(4)的混合过程中还包括土壤固化剂的添加,所述土壤固化剂的质量为再生骨料质量的(0,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块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75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