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胶溢料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93132.8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5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笑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B29C45/26;B29C45/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胶 顶出部 溢料槽 溢料结构 排气槽 软胶部 通孔 溢料 硬胶 残留 产品成型 露出表面 插设 拆模 堵死 排气 凸台 模具 成型 延伸 | ||
本发明揭示一种软胶溢料结构,用于包括硬胶部及软胶部的产品,所述硬胶部上具有通孔,所述软胶部具有插设于该通孔并由露出表面的凸台,该结构包括:顶出部,设于所述产品的下方;溢料槽,设于所述顶出部的一侧,所述溢料槽位于所述凸台下方;排气槽,设于所述顶出部的一侧,所述排气槽延伸设于所述溢料槽下方。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软胶溢料结构,由于是采用顶出部在产品成型后就将残留在溢料槽中的溢料直接带出,因此再次成型下一个产品时,模具内不会残留软胶,不会堵死,有利于排气,避免了经常拆模清理软胶溢料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胶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软胶溢料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软胶和硬胶结合的产品,采用双射成型的方式进行,第二射模具在软胶结合线处会做软胶溢料结构。
请参阅图1,图1绘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软胶溢料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产品包括硬胶部100及软胶部200,所述硬胶部100上具有通孔101,所述软胶部200对应该通孔101具有凸台201,该凸台201插设于所述通孔101并露出表面,该凸台201与所述通孔101成型时即相互结合。
现有技术的溢料结构包括一入子300,所述入子300一侧具有溢料槽301及排气槽302,所述溢料槽301延伸设于所述凸台201下方,所述排气槽302延伸设于所述溢料槽301下方。
然而,采用上述溢料结构,由于是采用入子300,成型后溢料的软胶会断在溢料槽301内,导致困气,气排不出去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客户需求,进而需要将模具拆卸后清理残留的溢料。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软胶溢料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胶溢料结构,解决现有溢料结构成型后软胶溢料残留在模具,后续成型无法正常排气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软胶溢料结构,用于包括硬胶部及软胶部的产品,所述硬胶部上具有通孔,所述软胶部具有插设于该通孔并由露出表面的凸台,该结构包括:
顶出部,设于所述产品的下方;
溢料槽,设于所述顶出部的一侧,所述溢料槽位于所述凸台下方;
排气槽,设于所述顶出部的一侧,所述排气槽延伸设于所述溢料槽下方。
可选的,所述顶出部为斜销或者顶块。
可选的,所述溢料槽上宽下窄,剖面为梯形。
可选的,所述溢料槽的上端宽度为0.07毫米-0.09毫米。
可选的,所述溢料槽的上端宽度为0.08毫米。
可选的,所述溢料槽的下端宽度为0.01毫米-0.03毫米。
可选的,所述溢料槽的下端宽度为0.01毫米。
可选的,所述排气槽的剖面为矩形。
可选的,所述排气槽的宽度为0.02毫米-0.03毫米。
可选的,所述排气槽的宽度为0.03毫米。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软胶溢料结构,由于是采用顶出部在产品成型后就将残留在溢料槽中的溢料直接带出,因此再次成型下一个产品时,模具内不会残留软胶,不会堵死,有利于排气,避免了经常拆模清理软胶溢料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软胶溢料结构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的软胶溢料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的软胶溢料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31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包装箱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注塑成型机的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