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DoS流量回注方法、SDN控制器及网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91700.0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9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彭锐;刘子建;范永斌;何飚;莫俊彬;徐文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741;H04L12/715;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dos 流量 方法 sdn 控制器 网络 系统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DDoS流量回注方法、SDN控制器及网络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解决跨城域网域的DDoS流量回注的问题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导致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当接收到中心SDN转发设备转发的清洗设备上报的ARP报文时,下发第一Openflow流表至中心SDN转发设备;下发第二Openflow流表至所述边缘SDN转发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用于DDoS流量的回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英文全称: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简称:DDoS)流量回注方法、软件定义网络(英文全称:Software Defined Network,简称:SDN)控制器及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近目的DDoS的防护系统通常部署在城域网出口,通过深度包检测技术(英文全称:Deep Packet Inspection,简称:DPI)或者深度动态流检测(英文全称:Deep FlowInspection,简称:DFI)的方式对DDoS进行主动监测,通过与清洗设备之间的实时联动,实现对DDoS流量的牵引,再通过回注技术的部署,实现正常业务流量完整的回送到访问对象;这种应用于单一自治系统(英文全称:Autonomous System,简称:AS)域内DDoS流量清洗回注的场景已非常成熟。但是对于已扁平化的运营商网络架构来说,对于DDoS流量的牵引清洗的技术以及非常成熟,如何解决跨城域网域(不同的AS域)的DDoS流量回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目前解决方法主要有:
方法一,在重要城域网分别部署清洗设备,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重复投资,且防护能力分散,不利于大流量攻击的防护和后续能力的扩展。
方法二,建设一张覆盖全网的专用回注网络,但此方法也需要大量的网络基础资源的投入,包含长途传输资源和路由器,同时大大增加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由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在解决跨城域网域的DDoS流量回注的问题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导致运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DDoS流量回注方法、SDN控制器及网络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解决跨城域网域的DDoS流量回注的问题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导致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DDoS流量回注方法,包括:当接收到中心SDN转发设备转发的清洗设备上报的ARP报文时,下发第一Openflow流表至中心SDN转发设备;其中,第一Openflow流表用于指示中心SDN转发设备向清洗设备发送携带虚拟MAC地址的报文;其中,携带虚拟MAC地址的报文用于指示清洗设备将清洗后的DDoS流量发送至中心SDN转发设备;中心SDN转发设备对清洗后的DDoS流量进行目的IP匹配;中心SDN转发设备根据第一Openflow流表对目的IP匹配后的DDoS流量进行Vxlan封装,生成第一流量并将第一流量回注至边缘SDN转发设备;其中,第一流量中源物理地址MAC地址为清洗设备的端口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为中心SDN转发设备的虚拟MAC;下发第二Openflow流表至边缘SDN转发设备;其中,第二Openflow流表用于指示边缘SDN转发设备判别接收到的报文是否为Vxlan报文;若是,则边缘SDN转发设备接收到的报文中包含第一流量;边缘SDN转发设备对第一流量解除Vxlan封装,生成第二流量;边缘SDN转发设备对第二流量进行MAC地址替换,生成第三流量;边缘SDN转发设备将第三流量发送至城域网路由器;其中,MAC地址替换包括:将源MAC地址中的清洗设备的端口MAC地址替换为边缘SDN转发设备的MAC地址;将目的MAC地址中的中心SDN转发设备的虚拟MAC替换为城域网路由器端口的MAC地址;城域网路由器的端口与边缘SDN转发设备直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1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汽车内部网络的认证加密方法
- 下一篇:基于微信的扫码身份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