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气歧管的附属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6904.5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9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杨;史菁菁;蔡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胡默尔滤清器(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181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喉管 进入管 进气歧管稳压腔 废气 导气弯管 进气歧管 管结构 导气 附属 进气歧管气道 安装方便 废气出口 制造成本 轴向布置 可拆卸 外侧壁 敞口 后沿 进气 弯折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歧管的附属管结构,包括进气歧管稳压腔、废气进入管和导气弯管,其中:进气歧管稳压腔设有一个进气喉管和多个进气歧管气道;废气进入管设置在进气喉管外侧壁上,并通向进气喉管内;导气弯管可拆卸地设置在进气喉管内,一端敞口形成导气入口,该导气入口与废气进入管相连通,另一端弯折后沿进气喉管轴向布置,并设有废气出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进气均匀、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气歧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进气歧管的附属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不断加严,汽车的发动机正朝着小型化,集成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一些可以降低的发动机排放的技术也越来越受到车主机厂商和整个发动机行业的重视。气车发动机进气歧管作为进气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为了满足轻量化,集成化的要求,一般而言,各个汽车厂商都会将曲轴箱通风系统、碳罐吸附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接口集成在进气歧管上,并且通过进气歧管的若干个气道平均地导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内,与油气混合气体参与到发动机的燃烧。为了满足发动机排放要求,将来自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机油和发动机燃烧室窜气的混合气体,来自碳罐吸附系统的燃油蒸汽,来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发动机燃烧时产生的废气,经由进气歧管的气道均匀地导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变得愈发的重要,特别是废气再循环的气体。而这此接口的位置,以及具体的形状都会对气体分配的均匀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进气歧管在开发过程,亦需要将来节气门法兰的气体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气道中。所以如果将此管接口的位置入在节气门附近的喉管上,且确保进入进气歧管的气体流向与从节气门体流入到气管气道的气体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保证来自接口的气体均匀地流入到进气歧管的各个气缸内。
由于废气再循环气体的温度较高,所以一般由一根金属制管将来自发动机高温废气导入到进气歧管中,所以将金属管的一端插入到进气歧管上预留有对应的安装孔内,且在金属管的一端套上一个O型圈用于密封;之后通过固定金属管一端的法兰,从而将金属管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孔,防止其松脱,具体来说,是用螺钉穿过法兰上的安装过孔,将法兰固定在进气歧管的安装孔上。此类结构设计受限进气歧管所能提供的支撑空间的限制,周边安装空间的限制,只能将废气沿着与来自节气门体新鲜气体流向垂直方向导入到进气歧管,这种设计不利于废气的均匀分配。且为了更好地分配气体不得不将导管的直径变大,进而占用更多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进气歧管的附属管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进气歧管的附属管结构,包括:
进气歧管稳压腔,设有一个进气喉管和多个进气歧管气道,
废气进入管,设置在进气喉管外侧壁上,并通向进气喉管内,
导气弯管,可拆卸地设置在进气喉管内,一端敞口形成导气入口,该导气入口与废气进入管相连通,另一端弯折后沿进气喉管轴向布置,并设有废气出口。
优选地,进气喉管的内侧面设有沿进气喉管轴向并通向进气喉管进气端的弯管导槽,导气弯管的导气入口处套设有弯管导板,通过将弯管导板滑入弯管导槽,实现导气弯管与进气喉管的可拆卸连接,并使导气入口与废气进入管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弯管导板呈弧片状,弯管导板的两侧端部变薄形成弯管滑轨,所述的进气喉管侧壁在废气进入管连接处设有朝外的加厚部,弯管导槽设置在加厚部,截面形状与弯管导板的截面形状相匹配。
优选地,导气弯管上设有废气出口的一端朝向进气喉管的进气端,并设有封盖,所述的废气出口设有多个,沿周向分布在导气弯管的该端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的进气喉管的进气端设有与该端相匹配的进气歧管节气门法兰,进气歧管节气门法兰上设有节气门法兰密封槽,节气门法兰密封槽内设有节气门法兰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胡默尔滤清器(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曼胡默尔滤清器(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69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