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2259.X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8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再兵;王开建;杨祖洪;倪艳华;王兴生;但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Q50/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上义众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5 | 代理人: | 孙人鹏 |
地址: | 4007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事故隐患 排查 治理 方法 系统 | ||
一种智能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采用以下步骤,步骤1:现场检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或检测监控设备在工作区域实时采集信息数据,并上传到服务器中;步骤2:服务器将该数据与隐患基元标准库进行自动检索比对,判断是否存在隐患,如果是则进入步骤3,否则回到步骤1;步骤3:服务器将该隐患数据与标准隐患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判断该隐患数据的隐患等级,如果隐患等级超过设定值则进入步骤4,否则进入到步骤5;通过技术识别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备案注册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注册人员身份信息进行鉴定,提高了安全管理级别,有效的保证注册人员的真实身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的煤炭产量全球第一,百万吨死亡率则远高于美国、南非、印度等国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人员伤亡惨重。虽然我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事故多发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综合分析造成煤炭安全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有:(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控手段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不及时,贻误时机监督不到位,走过场应付式工作方式(二)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无法做到定人定岗定事缺乏有效考核机制消极怠工和推诿(三)生产方式落后传统人工方式效率低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四)技术更新不足各系统数据形成孤岛,信息无法共享缺乏统一规划事故出现征兆的预知性、可控性无法准确把握。(五)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有效培训手段矿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培训方式单一,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重庆能投集团秉承“生命是最高价值,安全是最好效益”的企业安全价值观,为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长远目标,计划采取建设“煤矿安全信息化系统”这一有力措施,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改善原有大量人为操作效率低,安全信息透明度,监督工作不到位的的问题。为了避免在工作人员在煤矿作业中因为安全隐患问题造成的事故,实现零事故作业,需要提供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煤矿安全隐患检查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智能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及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实时信息数据传送到服务器中;
步骤2:服务器将该数据与隐患基元标准库进行自动检索比对,判断是否存在隐患,如果是则进入步骤3,否则回到步骤1;
步骤3:服务器将该隐患数据与标准隐患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判断该隐患数据的隐患等级,如果隐患等级超过设定值则进入步骤4,否则进入到步骤5;
步骤4:服务器通知声光报警模块报警,人员撤离到指定地点;
步骤5:服务器将该隐患发送到隐患治理系统流程中,系统根据工作地点所属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人员检索,并将该隐患发送到整改人员移动设备端;
步骤6:整改人员通过移动设备端将隐患整改结果提交到服务器;
步骤7:服务器通知复查移动端进行现场隐患数据复查;
步骤8:服务器判断隐患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是,则进入下一步,否则,回到步骤5;
步骤9:督查移动端对现场隐患数据进行再一次检查,将检查结果上传到服务器;
步骤10:服务器将该隐患数据及处理清单保存到历史数据库中。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服务器将该隐患数据发送到隐患治理系统中;
步骤52:隐患治理系统从隐患治理系统对应的数据库中检索出负责相关领域的检修人员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22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鲟鱼TALEN基因编辑方法
- 下一篇:电子手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