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5672.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3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发良;束庆林;袁晶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联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02 | 分类号: | H02K11/02;H02K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于淼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载插头 共模电容 电感 接插件装置 电机 自动消除 接地线 电机内部空间 差模电容 滤波网络 脉冲电流 防水盖 接插头 可去除 连接点 接插 串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该电机上设有可去除脉冲电流的接插件装置,所述的接插件装置包括防水盖、接地线、电感、PIN针Ⅰ、PIN针Ⅱ、接插头、负载插头;其中,电感有两个,负载插头有个端口,在接插头上设有PIN针Ⅰ、PIN针Ⅱ,负载插头的一个端口通过一个电感接PIN针Ⅰ,负载插头的另一个端口通过另一个电感接PIN针Ⅱ,在PIN针Ⅰ、PIN针Ⅱ间串联两个共模电容,即第一共模电容C2、第二共模电容C3,第一共模电容C2与第二共模电容C3的连接点接接地线;在负载插头的两端接有一个差模电容C1,在PIN针Ⅰ、PIN针Ⅱ与负载插头间形成一个滤波网络。有效克服电机内部空间不足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属于感性负载,当感性负载的供电被突然切断时,会产生反向瞬变电压。线圈初始储能越大,切断速度越快,瞬变电压就越高。这个电压可以高达几百伏。这种类型骚扰的瞬变电压的幅值相当大,会对汽车电子模块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损坏。它可以通过电源线瞬态传导的形式干扰其他汽车电子产品。
电机无线电辐射的另一种来源是电机在运转过程中换向片和电刷产生的电弧,电弧可以在10kHz~5GHz的频率内产生强烈的射频辐射。辐射骚扰电压沿着线束和空间传播形成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
抗EMI系统设计技术是提高电子整机EMC性能的关键所在。因此该技术又称为EMC设计技术。EMC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电气产品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既满足标准规定的抗干扰极限值要求,在受到一定的电磁干扰时,无性能降级或故障;又满足标准规定的电磁辐射极限值要求,对电磁环境不构成污染源。因此,EMC是产品的重要性能之一,也是实现产品效能的重要保证。
因此,如何实现一种具备稳定可靠的滤波效果,且节省空间的具有EMC功能的电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具备稳定可靠的滤波效果、且节省空间的EMC电机。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实现电机EMC功能,占用空间小,制作简单, 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该电机上设有可去除脉冲电流的接插件装置,所述的接插件装置包括防水盖、接地线、电感、PIN针Ⅰ、PIN针Ⅱ、接插头、负载插头;其中,电感有两个,负载插头有个端口,在接插头上设有PIN针Ⅰ、PIN针Ⅱ,负载插头的一个端口通过一个电感接PIN针Ⅰ,负载插头的另一个端口通过另一个电感接PIN针Ⅱ,在PIN针Ⅰ、PIN针Ⅱ间串联两个共模电容,即第一共模电容C2、第二共模电容C3,第一共模电容C2与第二共模电容C3的连接点接接地线;在负载插头的两端接有一个差模电容C1,在PIN针Ⅰ、PIN针Ⅱ与负载插头间形成一个滤波网络。
优选地,所述的差模电容C1、第一共模电容C2、第二共模电容C3,两个电感设置在一个电路板上,其中,
第一共模电容C2与第二共模电容C3的一端分别接一个电感,第一共模电容C2与第二共模电容C3的连接点接接地线,两个电感的另一端接负载插头;在负载插头的两端之间接有一个差模电容C3;在PIN针Ⅰ、PIN针Ⅱ与负载插头间形成一个滤波网络。
优选地,所述的电路板设置在接插件上的盒子内,在该盒子上设有防水盖。
优选地,所述的两个电感即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为棒状差模电感。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消除脉动电流的电机,通过其结构设计,在PIN针Ⅰ、PIN针Ⅱ与负载插头间形成一个滤波网络,使接插件实现EMC功能,且具备稳定可靠的滤波效果。避免电机内部设计结构、空间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在接插头上增加滤波网络,有效克服电机内部空间不足的情况。占用空间小,制作简单, 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联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联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56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齿轮传动电动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风电滑环的双腔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