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陆空两栖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4801.4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1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延礼;杨春彬;秦靖淳;范德鹏;杨嵩;黄大年;罗松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2D61/12;B64C27/08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0 | 代理人: | 尹庆娟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陆空 两栖 | ||
新型陆空两栖车属于无人车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越障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新型陆空两栖车包括:机壳;固定设置在机壳上端的多组螺旋桨结构,所述螺旋桨结构为两栖车提供升力;固定设置在机壳下端的行走结构;固定设置在车体前方多个部位的信号采集单元;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混合动力系统,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为所述螺旋桨结构和行走结构提供功动力,并根据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信号控制螺旋桨结构和行走结构的运动结合实现越障。本发明通过爬行和飞行两个动作的配合实现越障,越障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陆空两栖车。
背景技术
目前两栖无人车的应用范围很广,由于其不受地形限制的特征,使其可以在各种复杂的地面行走,在交通运输、军事侦察、无人探测、险情救援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两栖特性使其可以穿越大部分地形,现有技术中的陆空两栖车发展程度较低,越障能力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陆空两栖车,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越障能力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新型陆空两栖车包括:
机壳;
固定设置在机壳上端的多组螺旋桨结构,所述螺旋桨结构为两栖车提供升力;
固定设置在机壳下端的行走结构;
固定设置在车体前方多个部位的信号采集单元;
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混合动力系统,所述混合动力系统为所述螺旋桨结构和行走结构提供功动力,并根据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信号控制螺旋桨结构和行走结构的运动结合实现越障。
所述机壳包括包括固定连接的上机壳和下机壳,所述上机壳和下机壳之间形成腔体,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螺旋桨结构固定在所述上机壳上端面,所述行走结构固定在所述下机壳下端面。
四组所述螺旋桨结构设置在所述机壳上端四角处;每组所述螺旋桨结构包括:
固定在所述机壳上端的涵道,所述涵道轴线和所述机壳上表面垂直;
固定在所述涵道下部的螺旋桨电机;
通过桨毂和所述螺旋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桨叶。
所述行走结构包括:
固定在所述机壳下端面中间部位的中间行走单元;
一端和所述中间行走单元铰接的前行走单元;
一端和所述中间行走单元铰接的后行走单元;
以及两组升降单元,一组升降单元连接在前行走单元和中间行走单元之间,另一组升降单元连接在后行走单元和与中间行走单元之间。
所述中间行走单元包括:
和所述机壳下端面固定连接的中部支架;
对称固定在中部支架两侧的两个中部电机;
分别和两个中部电机连接的两个中部轮轴;
以及分别固定在两个中部轮轴上的两个中部轮。
所述前行走单元包括:
一端和所述中部支架前端铰接的前支架;
对称固定在前支架两侧的两个前部电机;
分别和两个前部电机连接的两个前轮轴;
以及分别固定在两个前轮轴上的两个前轮。
所述后行走单元包括:
一端和所述中部支架后端铰接的后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4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