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9078.0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8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姜建;尹美姃;郑淳俊;李慧敏;车允钟;安圣得;赵承镐;高在镛;宋俊昊;崔譓璘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伯产;现代岱摩斯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4;C08G18/42;C08G18/32;C08G18/12;C08G18/76;C09J175/06;D06N3/14;D06N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唐瑞庭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内部 环保 人造 皮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文提供了用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及其制造方法。该环保型产品使用与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环境法规相容的方法进行制造。该人造皮革包括使用从植物组分中提取的衍生自生物质的组分的包含生物聚氨酯的皮表面层、无溶剂生物聚氨酯粘合剂层、和生物纤维基底层。这些层依次堆叠以最小化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和组分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其构造成为提供适合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各种环境法规的环保型产品。制造人造皮革以使得使用从植物组分中提取的衍生自生物质的组分的包含生物聚氨酯的皮表面层、无溶剂生物聚氨酯粘合剂层和生物纤维基底层依次堆叠,以在其制造方法期间最小化有机溶剂和对人体有害的组分的使用。
背景技术
制造人造皮革的普通方法包括通过施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在表皮表面上形成膜,所述聚氨酯树脂混合液在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存在下使用基于石油化学资源的多元醇和扩链剂合成。在一些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将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甲基乙基酮(MEK)施用到形成有各种图案的剥离纸上,并干燥聚氨酯树脂混合液。
在随后形成的聚氨酯膜上,施用由包含有机溶剂的石油化学原料合成的聚氨酯粘合剂,由此进行交联反应,然后使用将聚氨酯膜与普通纤维基底层压的方法赋予适当的粘性特征。制造人造皮革和设置在产品的中间层上的粘合剂层的方法包括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例如DMF和MEK)。可以进行单独的干燥过程以最小化有机溶剂的剩余量,但是难以完全除去残留的有机溶剂。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人造皮革利用来源于石油化学资源的原料,所以这种人造皮革具有的缺点是难以积极地符合国际环境法规,例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和对人体有害而又残留在环境中的排放组分的减少。
目前正在开发减少有机溶剂量的方法,例如,已经进行涉及用水性聚氨酯或100%固体无溶剂聚氨酯代替有机溶剂的研究。正在开始研究开发利用衍生自生物质的原料的用于汽车内部的人造皮革及其应用情况。
韩国专利第10-0389934号公开了处理人造皮革产品的方法,所述人造皮革产品通过使用水性聚氨酯基粘合剂的水性聚氨酯材料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包含有机溶剂的聚氨酯而制造。然而,该水性聚氨酯基粘合剂具有在粘合剂的合成过程中难以调节分子量的缺点,并且由于有限的合成原料,因此耐水解性、粘合强度、耐久性等较弱。另外,在粘合剂原料中包含约50%至60%的水分,其中当干燥粘合剂原料时,能量成本变得过大,并且在粘合剂原料与纤维基底进行层压的过程中难以调节适当的粘性特征。
因此,现有技术方法在生产稳定性、产品再现性和粘合强度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与使用含有有机溶剂的聚氨酯粘合剂的方法相比,现有技术的方法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利用了衍生自石油化学资源的原料,所以不希望利用现有技术的方法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供了可以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而制造的环保型人造皮革。与现有技术方法相比,下面描述的制造方法提供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并且符合各种环境法规。该人造皮革包括依次堆叠的使用从植物组分中提取的衍生自生物质的组分的包含生物聚氨酯的皮表面层、无溶剂生物聚氨酯粘合剂层、生物纤维基底层。这使得最小化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和组分的使用。
因此,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可置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用于制造可置于汽车内部的环保型人造皮革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伯产;现代岱摩斯,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伯产;现代岱摩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90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