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井开采用废气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91531.3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4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慧侠;周玉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睿知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0/00;E21F5/04;E21F5/2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开采 废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井开采用废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复杂、作业环境较差,加之人们对矿山灾害客观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有时麻痹大意就造成发生某些灾害的可能。比如矿山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有毒废气,包括爆破产生的炮烟以及硫化矿石氧化、自燃、水解产生的气体等,这些气体中含有甲烷、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有的本身就是剧毒,有的则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而生成各种毒液,直接侵袭人体和其他生物内部器官,导致发生病变直至危及生命。以及矿山操作中空气中的含尘气体的存在,工人呼吸这些含尘气体会危害人体健康,以及这些气体如果不加净化就进行排放,并且在排放到地表以后,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迅速有效地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减少国家资源和财产损失,因此,为了实现矿山的绿色发展,对废气的净化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井开采用废气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矿井开采用废气净化装置,包括集气管道,所述集气管道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热风机的进气口相接通,所述热风机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有净化室,所述净化室包括气流均布室和出气室,所述气流均布室位于出气室的下方,且所述气流均布室和出气室之间设有筛板,所述热风机上出气管道右侧通过分管道连接有蒸汽发生器,所述出气室的出风口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相接通,所述旋风分离器底部的排尘口通过倾斜管与出气室相接通,且所述倾斜管的出料口位于出气室内部且位于筛板的上方,所述旋风分离器顶部的排气口通过管道与第一引风机的进风口相接通,所述第一引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道与空气净化器的进气口相接通,所述空气净化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雾化器内部雾化管上的进气室相接通。
优选的,所述集气管道上垂直排列设有集气口。
优选的,所述出气室与旋风分离器相连接的管道上设有第二引风机,
优选的,所述气流均布室内设有气流均布板。
优选的,所述筛板上设有催化剂颗粒,且筛板的孔径不大于催化剂颗粒的孔径。
优选的,所述雾化管垂直排列设于雾化器上,且每个所述雾化管上相邻的两个进气室之间通过气管相接通,且雾化管的端部设有雾化喷嘴。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矿井开采用废气净化装置,该装置用来净化井下废气,废气由集气管道经过热风机换热后,进入净化室,将筛板上的催化剂颗粒吹起,在此过程中,废气中有毒物质被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毒物质,在由第二引风机送入旋风分离器,在旋风分离器的作用使得气固分离,气体经空气净化器后送入雾化器,对含尘气体进行润湿,形成颗粒随重力降落,净化矿井中的空气,旋风分离器中的固体将沿壳体内壁滑落下,经过倾斜管滑落到筛板上,如此可形成连续循环催化剂,该废气净化装置不仅仅能够对有毒废气进行催化分解形成无毒无害气体,而且能够将分解后的干净气体循环利用到雾化器上,将矿井开采中的尘气润湿减轻含尘气和毒气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净化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气管道、2热风机、3净化室、4气流均布室、5出气室、6筛板、7蒸汽发生器、8旋风分离器、9倾斜管、10第一引风机、11雾化器、12进气室、13集气口、14气流均布板、15第二引风机、16雾化管、17空气净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睿知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睿知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15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