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脱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1370.8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3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嘉磊;肖翔;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红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1/72 | 分类号: | C07D311/72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吴晓微 |
地址: | 31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维生素 矿物油 脱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脱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上样:取分离剂,加入洗脱剂a,填装入层析柱,用洗脱剂a洗脱压实层析柱,按原料∶洗脱剂a(m/v)=2∶1溶解上样;(2)洗脱:上样完毕后用先所述洗脱剂a进行洗脱,然后用洗脱剂b进行洗脱;(3)收集:分段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得天然维生素E产品;(4)再生:层析柱用洗脱剂c冲洗再生;所述原料为天然维生素E;所述洗脱剂a为弱极性溶剂;所述洗脱剂b为由所述洗脱剂a和所述洗脱剂c组成的混合弱极性溶剂;所述洗脱剂c为强极性溶剂。本发明通过利用矿物油和天然维生素E的极性差异,很好的解决了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微量残留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脱除方法。
背景技术
矿物油是原油经过物理分离(蒸馏、萃取)和化学转化(加氢反应、裂解、烷基化和异构化)过程形成的烃类混合物,包括由直链、支链及环状组成的饱和烃矿物油(MOSH,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及由聚芳烃化合物组成的芳香烃矿物油(MOAH,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无色无味,密度比水小,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烃类、氯化溶剂的透明液体,是除动植物油以外的烃类混合物。1995年联合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根据粘度的不同将矿物油分为高粘度矿物油(相对分子质量为500Da以上,沸点在350℃以上)、中低粘度矿物油(class I、Class II、classIII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80~500Da、400~480Da、300~400Da)。根据不同碳数烃类的组成的矿物油,其作用有作为油墨和涂料的溶剂、作为生产助剂(食品、化妆品)的白油、应用于机械工业的润滑剂等。
由于碳数小于10的矿物油烃类在室温或者更高温度下容易挥发,所以其不易在食品中残留而引起食品污染,而碳数大于50的矿物油烃类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所以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目前研究矿物油的烃类碳数主要集中在C10~C50。目前,关于矿物油的代谢研究已经比较清晰。矿物油主要经过小肠和肝脏代谢为脂肪酸和脂肪醇,但也不能排除其在人体内的蓄积。矿物油主要蓄积在人体的盯脏、肾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研究表明,具有生物蓄积作用的矿物油碳数主要集中在C24,矿物油烃类碳数范围是从C16~C35。矿物油对人体的毒性研究还在不断地深入,在肝毒性,生殖毒性、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不同类型矿物油引起的毒性没有统一的界定,需要更深入的毒理学研究。
现有油脂类食品之中常常会含有微量的矿物油,这些矿物油并不是在生产过程之中故意添加进去的,而是在原材料、运输管道、包装材料等一些材料之中掺杂渗透进去的。矿物油烃类已成为人体内累积量最大的污染物,消费者如果长期摄人受到矿物油烃类污染的食品,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因此,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中的矿物油烃类引起了各国(尤其是欧盟国家)的关注,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天然维生素E的生产提取中,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现如今,天然维生素E的生产厂家,对于矿物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能够在天然维生素E中去除矿物油的方法几乎没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脱除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矿物油和天然维生素E的极性差异,很好的解决了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微量残留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
一种天然维生素E中矿物油的脱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上样:取分离剂,加入洗脱剂a,填装入层析柱,用洗脱剂a洗脱压实层析柱,按原料∶洗脱剂a(m/v)=2∶1溶解上样;
(2)洗脱:上样完毕后用先所述洗脱剂a进行洗脱,然后用洗脱剂b进行洗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红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大红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13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