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蟑螂饵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187176.2 申请日: 2017-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7821413A 公开(公告)日: 2018-03-23
发明(设计)人: 尹飞;陈焕瑜;冯夏;林庆胜;李振宇;张万里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3/90 分类号: A01N43/90;A01N25/00;A01P7/04
代理公司: 佛山粤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63 代理人: 王余钱
地址: 510640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蟑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蟑螂防治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有效成分包含伊维菌素的蟑螂饵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蟑螂是常见的家居害虫之一,其食性杂,导出取食,因此侵害面广,在垃圾堆、厨房、餐厅灯都会发现蟑螂,且其繁殖能力很强,蟑螂身上一般携带有四十几种致病菌,可能导致伤寒、霍乱、痢疾等严重产染病,对人类危害极大。蟑螂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表皮等,可引起过敏体质人群出现皮疹、哮喘、喷嚏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蟑螂在我国各地家居、餐饮类公共场所、学校等地的为害日趋严重。

目前,蟑螂防治的方法主要靠化学方法处理,如熏蒸法杀蟑螂、杀蟑螂气雾剂、毒饵诱杀等方法,其中,气雾剂、烟熏剂等具有快速杀蟑螂的特点,但施药时人体易暴露在药物中,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相比而言,毒饵诱杀法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防治方法。

中国专利CN102217648A公开了一种诱杀蟑螂的饵剂,其采用乙酰甲胺膦为活性成分诱杀蟑螂,诱杀效果较好,但乙酰甲胺膦属于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一旦被人体吸入或经皮吸收,可能造成神经生理功能紊乱,也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肌束震颤等。

因此,需要开发安全性好、引诱效果好、杀灭效果强的引诱剂,现有研究表明,如果药剂对蟑螂的引诱力不够,蟑螂不会取食,导致无法发挥有效成分的防治效果。因此,引诱剂的选择对蟑螂的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诱效果好、防治效果强的蟑螂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蟑螂饵剂,所述杀蟑螂饵剂包括活性成分、引诱剂、填充剂和防腐剂。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成分为伊维菌素。

进一步的,所述引诱剂为面粉、红糖、植物油、奶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引诱剂为面粉、红糖和植物油/奶油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混配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钾、甲醛、异噻唑啉酮、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剂为明胶。

进一步的,所述蟑螂饵剂在制备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

进一步的,所述蟑螂饵剂中活性成分伊维菌素的含量为0.1-3%。

进一步的,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当面粉:红糖:植物油/奶油的重量份数比为23:11.54:7.69时,引诱效果最佳。

进一步的,所述杀蟑螂饵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配方分别称取原料,将活性成分、面粉和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到煮沸的明胶中,搅拌均匀至巧克力状,待冷却至40℃,加入奶油和山梨酸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蟑螂饵剂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蟑螂饵剂活性成分伊维菌素为生物源农药,对人体安全性较好,对环境友好;

(2).本发明的蟑螂饵剂通过对饵剂中引诱成分种类和含量的选择,发现特定种类的引诱剂在特定含量下引诱效果相对其它情况更突出;

(3).本发明的蟑螂饵剂取材低廉、制作简单,对人畜和环境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具体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所限定为准。

一、制备实施例

1、实施例1

实施例1铒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伊维菌素2%、面粉23%、红糖11.54%、明胶6.15%、植物油7.69%、山梨酸钾3.08%,水余量。

制备方法:按照上述比例分别称取原料,将药剂、面粉和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到煮沸的红糖和明胶中,搅拌均匀至巧克力状,待冷却至40℃时,加入植物油和山梨酸钾。

2、对比例1

对比例1饵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伊维菌素2%、面粉25%、红糖12%、明胶8%、奶油9%、山梨酸钾4%,水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3、对比例2

对比例2饵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伊维菌素2%、面粉22%、红糖13%、明胶5.8%、植物油6%、山梨酸钾2.8%,水余量。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二、活性测定方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71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