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油采油管柱及其采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5596.1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5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席长丰;韩文磊;赵芳;刘彤;蒋有伟;关文龙;唐君实;李秀峦;王红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3 | 分类号: | E21B43/243;E21B47/06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陈烨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油 采油 管柱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油采油管柱及其采油方法,该重油采油管柱包括:用于设置在水平井段中的筛管,所述筛管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油层和井筒的筛缝;盲管,所述盲管设置在所述筛管内;多个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筛管与所述盲管之间的环空中,相邻两个封隔器间隔预定距离;多个节流器,所述节流器设置在所述盲管中,且位于相邻两个封隔器之间,所述节流器上设置有温度监测部,当所述温度监测部监测到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所述节流器关闭。本发明提供的重油采油管柱及其采油方法,能够在火驱燃烧过程中,实现控制稳定燃烧,防止出现水平井火驱过程中火线窜通,氧气突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油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油采油管柱及其采油方法。
背景技术
重油油田开采的主要难点在于原油的高粘度、高密度及低流动性。针对重油油田,通常采用火驱技术进行升温降粘开发。火驱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点火、化学点火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并向油层注入空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该方法具有热效率高,最终采收率高、节能减排等优势。
利用火驱技术进行重油开发时,需要向地层连续不断注入空气,点燃油层,使原油经生产井采出。目前针对成功点燃油层后的火腔初期培育阶段,需要保证火驱过程稳定燃烧。然而,在目前开发过程中,高温可动油经水平井产出会使水平井段所处条带的温度升高。当该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一旦空气突破结焦带的封堵直接进入水平井筒引起高温燃烧,会造成水平井产出液温度和产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急剧升高,严重时甚至会烧毁水平井筒。所以,在火驱燃烧过程中,如何控制稳定燃烧是关键点。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火驱采油技术,能够较佳地控制空气流动稳定泄油,稳定燃烧。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重油采油技术,以在火驱燃烧过程中,实现控制稳定燃烧,防止出现水平井火驱过程中火线窜通,氧气突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油采油管柱及其采油方法,在火驱燃烧过程中,能够实现控制稳定燃烧,防止出现水平井火驱过程中火线窜通,氧气突破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重油采油管柱,所述重油采油管柱包括:
用于设置在水平井段中的筛管,所述筛管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油层和井筒的筛缝;
盲管,所述盲管设置在所述筛管内,盲管与节流器联通,通过节流器进入盲管的流体会沿着盲管产出到地面上;
多个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筛管与所述盲管之间的环空中,相邻两个封隔器间隔预定距离;
多个节流器,所述节流器设置在所述盲管中,且位于相邻两个封隔器之间,所述节流器上设置有温度监测部,当所述温度监测部监测到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以上,所述节流器关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距离为泄油带在水平井段中的投影距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距离为20米至30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温度为油高温氧化燃烧的温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温度为350摄氏度以上。
一种重油采油方法,所述重油采油方法包括:
在生产井水平井筒的筛管内下入盲管、在所述筛管与所述盲管之间间隔预定距离下入多个封隔器、在所述盲管上且相邻两个封隔器之间下入具有温度监测部的节流器,将生产井水平井筒分隔成多段;
通过所述节流器的温度监测部进行实时温度监测,当所述温度监部测监测到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时,关闭所述节流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距离为泄油带在水平井段中的投影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55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合物开采井管内砾石充填仿真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气井辅助携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