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固态蓄电池生产的灌胶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5903.2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5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祥;张仁军;陈云峰;魏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H01M10/0525;H01M10/0565 |
代理公司: |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2 | 代理人: | 叶丹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固态 蓄电池 生产 灌胶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固态蓄电池生产的灌胶机,包括机架、工作台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安装设置在机架上,输送带侧边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光电反射板,所述工作台安装设置在输送带侧方的机架上,工作台上安装有与光电反射板配合定位的光电发射接收器,所述工作台上固定安装有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的伸缩杆端部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工作台上的推送板,所述推送板上通过支架杆固定安装有多个灌胶喷头,各个灌胶喷头通过胶管与输送总管连接,所述光电发射接收器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本发明大大提高了灌胶效率,且灌胶过程运行平稳,灌胶误差小,保证了固态蓄电池的生产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灌胶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固态蓄电池生产的灌胶机。
背景技术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液的电池。由于固态电池的功率重量比较高,所以它是电动汽车很理想的电池。
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又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正负两极,中间为电解质(液态)。而锂离子就像优秀的运动员,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在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运动过程中,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便完成了。固态电池的原理与之相同,只不过其电解质为固态,具有的密度以及结构可以让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传导更大的电流,进而提升电池容量。因此,同样的电量,固态电池体积将变得更小。不仅如此,固态电池中由于没有电解液,封存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在汽车等大型设备上使用时,也不需要再额外增加冷却管、电子控件等,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有效减轻重量。
传统的蓄电池灌胶通常需要人工来回移动放置有蓄电池盒的工装,才能保证蓄电池盒灌胶完全。不仅大大降低了固态蓄电池灌胶的效率,且灌装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误差,影响蓄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大大提高灌胶效率,灌胶过程运行平稳,灌胶误差小的用于固态蓄电池生产的灌胶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固态蓄电池生产的灌胶机,包括机架、工作台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安装设置在机架上,输送带侧边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光电反射板,所述工作台安装设置在输送带侧方的机架上,工作台上安装有与光电反射板配合定位的光电发射接收器,所述工作台上固定安装有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的伸缩杆端部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工作台上的推送板,所述推送板上通过支架杆固定安装有多个灌胶喷头,各个灌胶喷头通过胶管与输送总管连接,所述光电发射接收器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伸缩油缸以及输送带的驱动电机信号端连接;
所述输送带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用于隔离各个蓄电池盒的限位条,所述光电反射板间隔安装在限位条靠近工作台的侧端;所述灌胶喷头设置有三个,安装有光电反射板的限位条之间对应设置有两个限位条。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一组滑动导轨,所述推送板底部滑动安装在滑动导轨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台靠近输送带的边沿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推送板端面之间固定安装有至少两根稳定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输送带对蓄电池盒进行连续运送,限位条能够将各个蓄电池盒位置分开,使得蓄电池盒整齐排列在输送带上,通过光电发射接收器与光电反射板的配合,实现蓄电池盒运送的精准定位;通过伸缩油缸带动各个灌胶喷头可以同时对多个蓄电池盒进行来回灌胶,操作使用方便,取代了以往人工来回移动灌胶工装的麻烦,大大提高了灌胶效率;推送板底部滑动安装在滑动导轨,确保推送板移动过程中不产生位置偏离;挡板与推送板端面之间固定安装有至少两根稳定弹簧,在伸缩油缸推送过程中,稳定弹簧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确保推送过程中能够平稳进行,灌胶误差小,保证了固态蓄电池的灌胶品质。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大大提高了灌胶效率,且灌胶过程运行平稳,灌胶误差小,保证了固态蓄电池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未经广德宝达精密电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59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