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5364.4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1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贾东财;乔红娇;胡杰强;双运;杨续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58 | 分类号: | H01M50/258;H01M50/244;H01M50/209;H01M50/51;H01M50/249;H01M50/271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段晓微;叶美琴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位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的模组,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配合将模组固定在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的拉杆,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配合对模组进行覆盖的上盖板,以及极片。本发明通过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模组、上盖板以及极片之间的安装机构进行设置,使得该电池模组机构体积小、整体结构精致、紧凑且安全可靠,且在实现模组轻量化的同时可有效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环保主题的不断推进,电动汽车的使用量逐年递增,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储能装置之一,而动力电池模组已成为动力电池的主要部件和关键技术。一般为了达到电动汽车所需的电压及电量,通常将多个单体电池进行并联形成模组,多个模组进行串联,将串联后的电池模组安装在电池箱体内从而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现有技术的锂电池模组电芯大多横向排布,极片向上翻边,再使用铜排将极片连接。不但使铜排正负极连接跨度大,且铜排使用的数量较多,重量较重。向上折弯翻边的铜极片占用一定的空间,使模组成形体积变大,不利于模组在电池箱体内部空间的利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模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位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的模组,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配合将模组固定在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的拉杆,与第一端板、第二端板配合对模组进行覆盖的上盖板,以及极片,其中:
模组包括N个模块,各模块由第一端板向第二端板方向按序排列,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模块之间均设有的隔板,每个模块均由M个按序排列的电芯组成,且电芯的排列方向与模块的排列方向垂直;所述N、M均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各电芯的极柱均位于同一侧;
模组靠近其极柱的一侧设有与其贴靠的环氧树脂板,所述环氧树脂板上且位于任意一个极柱所在面域均开设有通孔;
极片位于环氧树脂板远离模组的一侧并分别与各电芯中的极柱连接以实现各电芯的串/并联;
上盖板位于极片远离环氧树脂板的一侧并模组中的各电芯进行覆盖,且上盖板靠近第一端板的一端与第一端板可拆卸连接,其靠近第二端板的一端与第二端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隔板靠近环氧树脂板的一侧侧面上设有穿过环氧树脂板的定位柱;所述极片上设有与定位柱适配的定位孔,极片上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极柱连接的接线部,且当定位孔的轴心线与定位柱的轴心线重合时,所述极片上的各接线部与模组中的各极柱一一对应。
优选地,极片包括中间极片、第一端头极片和第二端头极片,所述中间极片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与隔板连接,所述第一端头极片通过第二螺纹连接件与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二端头极片通过第三螺纹连接件与第二端板连接。
优选地,第一端头极片远离环氧树脂板的一侧设有覆盖在第二螺纹连接件上方并与第一端板连接的第一高压盖;第二端头极片远离环氧树脂板的一侧设有覆盖在第三螺纹连接件上方并与第二端板连接的第二高压盖。
优选地,第一高压盖、第二高压盖上设有弹性卡扣,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上均设有供弹性卡扣卡入的卡槽。
优选地,隔板两侧的侧面均设有用于对模块进行限位的限位槽。
优选地,隔板上设有减重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53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