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系统弹性极限指标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83732.1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7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庆;刘一萌;李瑞莹;康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34 | 分类号: | G06F11/34;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弹性 极限 指标 测量方法 | ||
1.一种系统弹性极限指标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测评对象和监控性能指标;
确定测评对象即Sys和监控的性能指标即P,性能指标包括:网络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传输成功率;
步骤二、确定扰动类型、作用时间长度和作用强度范围;
确定系统的扰动类型,这些扰动类型包括网络负载增加、网络电磁干扰;假设扰动作用时间长度对扰动结束后系统的恢复行为无影响,但为了体现扰动作用的累积效果,再将扰动作用时间长度设置为一预定时长;作用强度范围为扰动作用的极小值到极大值;
步骤三、作用强度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扰动,确定弹性极限是否存在;
分别加载扰动作用强度范围的极大值即Fmax和极小值即Fmin,观察在系统是否存在弹性极限,即判断系统Sys在这两个极值扰动作用下,去除扰动后,所监控的系统性能指标P能否回归正常状态;这里弹性的定量定义具体用性能指标恢复到指定水平所需要的恢复时间t来表示;
如果去除两个极值扰动后,系统性能指标P都能回归正常状态,则说明被测系统对这类扰动的弹性极限为∞;如果去除两个极值扰动后,系统性能指标P都不能回归正常状态,则说明被测系统对这类扰动的弹性极限为0;否则说明系统弹性极限存在;
步骤四、施加不同水平扰动,采用二分搜索法,通过恢复时间外推弹性极限,得到弹性极限大小;进而确定测试间隔,生成系统恢复时间随扰动变化关系;
采用二分搜索法的分治策略,给系统施加作用强度介于极大值与极小值间的不同扰动,通过系统的恢复时间外推来判断弹性极限的范围,不断缩小范围后确定弹性极限的大小;具体过程是:
(a)令当前弹性极限所在区间为[Fa,Fb],初始情况下Fa=Fmin,Fb=Fmax;
(b)施加扰动,其大小设为Fmid;测量扰动大小为(Fa+Fb)/2时,扰动去除后系统是否能恢复;
1)如果扰动Fmid去除后系统能恢复,则将恢复时间记为t(Fmid),且令Fa=Fmid;
2)如果扰动Fmid去除后系统不能恢复,则将恢复时间记为∞,且令Fb=Fmid;
(c)转入步骤1,直到弹性极限达到所要求的精度ε,即(Fa-Fb)ε;
恢复时间的确定方法为(te-ts),其中,ts是扰动作用结束时刻;由于性能指标P为动态值,因此,性能恢复时刻te定义为扰动作用结束开始,给定时间间隔内的系统监控性能指标均值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系统性能水平的时刻;得到弹性极限大小后,根据测试需求,确定扰动的测试间隔,能够得到系统恢复时间随扰动变化关系图;为了这张图的准确性,要求弹性极限两侧的测试值各不少于20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系统弹性极限指标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一中所述的“确定测评对象和监控性能指标”,其具体作法如下:根据具体测试要求,选定测评对象与所监控性能指标;针对系统进行测评,根据所测评对象的不同,选择能反映系统一预定性能的指标作为所监控性能指标,以此来判断系统是否能够恢复,进而推断弹性极限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系统弹性极限指标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二中所述的“确定扰动类型、作用时间长度和作用强度范围”,其具体作法如下:根据测评对象以及测试要求,选择能影响性能指标的扰动类型并确定扰动的作用时间长度;扰动的大小会影响所检测性能指标降级程度,进而影响到系统是否能够恢复,因此要确定扰动作用强度范围;具体范围要根据系统类型具体确定,根据系统已有数据进行推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37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站用户的行为数据采集方法
- 下一篇:DDL语句审核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