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63271.1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1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游景茂;穆森;熊坤;谷勇;李娟;曹凡;邹庄玲;郭杰;林先明;郭晓亮;段媛媛;向国耀;艾伦强;邹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2;A01P3/0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施***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白术 根腐病 菌株 bzjn1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该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16SrDNA在NCBI的登录号为MF357899;于2017年9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 2017518。本发明的生防细菌BZJN1来源于白术体内,和白术自身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菌剂制作简单且成本低,无毒、无害、及无环境污染,有利于安全有效的控制白术根腐病,促进白术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同时有利于白术的绿色栽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施白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菌剂有利于改良白术种植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株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多种处方的原料药。目前白术亩产值约5000元,纯利润可达3000元,白术产业对于稳步推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白术根腐病一直困扰白术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白术根腐病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白术出产区,集中发生在5-8月,染病后根部变褐,后期黑色,腐烂,最终植株彻底死亡,根腐病导致白术平均减产15%以上,有些田块的损失超过40%,最高发病率达到70-90%,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伴随农事操作、雨水、染病种根等方式传染。游景茂通过试验证明造成白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角担菌(Ceratobasidium sp.),这是在国内首次报道该致病菌可以导致白术根腐病。目前针对白术角担菌防治的研究较少,国内外鲜有报道。因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学的指导,白术种植户滥用乱用各种化学药剂,一方面增加了病原菌的抗药性,杀灭大量有益微生物,同时增加了白术农药残留,污染了土壤、水等生态环境。因此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白术根腐病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生态效益。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从健康的白术茎内分离得到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通过鉴定证明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16S rRNA在NCBI的登录号为MF357899,于2017年9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2017518。;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校内。本发明的菌株BZJN1为需氧菌,单个菌体直径为0.5~0.7×2~3微米。无荚膜,周生鞭毛。革兰氏阳性,芽孢0.7~0.9×1.1~1.4微米,椭圆型。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白色或微黄色,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摇菌培养72h后呈微黄色。
所述菌株BZJN1的16S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一株防治白术根腐病的菌株BZJN1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内生细菌BZJN1用接种环取一环后涂布于PDA培养基上,30℃培养72h;
S2、将步骤1活化好的BZJN1单菌落移入100ml PDB液体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200转/min、28℃下培养72h,获得发酵种子液;
S3、将步骤2中发酵种子液接种量按照1∶150(V∶V)的比例接种于含有100ml PDB的锥形瓶,然后置于振荡器中,30℃,200转/min,发酵72小时,保证活菌体浓度达到1×1011CFU/ml以上即可。
其中,所述步骤S1中PDA固体培养基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取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0g混合搅拌均匀后,补充蒸馏水至1000ml,调节pH至7.0,在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3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