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收CO2 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48114.3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7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荆晓玲;陆琴;甄树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南昌华成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6 | 代理人: | 张建新 |
地址: | 33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2吸收介质和一种CO2吸收方法。CO2吸收介质由55%的分子式为(CH2CH2HO)2NR1COONa的带氨基酸基醇胺(其中R1为具有1~10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10%的仲醇胺(DEA)、5%的氢氧化钠(NaOH)、15%的纳米级TiO2(粒径10~20nm)、15%的蒸馏水组成。其中N‑甲基二乙醇胺和仲醇胺为液态,氢氧化钠和纳米级TiO2为固态,上述材料按上述比例混合后制成液态吸收介质。CO2吸收方法将CO2气体或含CO2的气体混合气与吸收介质接触,从而将CO2吸收。本发明的方法优点在于:CO2吸收率高,吸收速度快,有效降低吸收液循环量,对乳化状微气泡吸收能力强,解吸操作容易。本发明的CO2吸收介质可有效解决CO2排放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制取CO2吸收剂的方法,具体地说利用MEDA、DEA、NaOH、纳米级TiO2和蒸馏水复配混合而成,其对CO2吸收率高、吸收速度快、可有效降低吸收液循环量,对乳化状微气泡吸收能力强,可有效解决CO2排放问题。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领域。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由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截至2013年5月,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00ppm(百万分之400)。2000至2009年间的浓度增长率为每年2.0ppm,且逐年加速。浓度比工业化之前的280ppm 浓度高得多,而人为因素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中,57%进入大气层,其余的则进入海洋,造成海洋酸化。
多达四成的地面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火山爆发。据估计,每年火山爆发释放约130~230万公吨(145~255万吨)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温泉等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一夜之间上升到75%以上,足以杀死昆虫和小动物,但在白天当阳光照射因为升温相当快,导致气体对流而分散。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火山爆发排放量130倍以上:一年270亿公吨。
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大部分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植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空气中一般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制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制温室效应。
综上所述,必须采取措施控制CO2的排放。目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分为吸收、吸附、膜技术和低温四类,吸收剂相关的专利只检索到两项,申请号201280067833.9(用于从气体混合物中吸收CO2的方法和吸收介质)、申请号:CN104334251A(从气体混合物中吸收CO2的方法)。这两项均为德国人的国际专利,两项专利都是以分子式为R1R2CHNHCH2COOK (R1和R2为正烷基基团)氨基酸盐为吸附剂,该种方法由于吸收剂比较单一,无法迅速彻底吸收CO2,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师范大学,未经江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81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网站安全评分的主动防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玻璃热弯机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