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36458.2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沈学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澳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1F8/16;D01F8/08;D01F8/12;D01F8/02;D06P3/82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699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纤 混合纱 蓖麻 剑麻纤维 蕉麻纤维 纤维 制备 合成纤维 锦纶 重量份数配比 离心机转速 干法纺丝 高速离心 胶质去除 离心分散 透气性能 腈纶 拉伸率 喷丝板 贴合性 种植物 氨纶 叶肉 辗压 面料 衣服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及其制备方法,该混合纱的各原料的重量份数配比为:剑麻纤维50‑60份、蓖麻纤维50‑60份、蕉麻纤维50‑60份等。本发明使用了剑麻纤维和蓖麻纤维以及蕉麻纤维,使得整个面料的透气性能大大加强,随后高速离心,离心机转速300r/min;将三种纤维充分离心分散后采用辗压的方法将叶肉胶质去除;氨纶和腈纶以及锦纶三种用干法纺丝的方式混合一起后,在喷丝板上形成一种新的合成纤维,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有高于普通化纤的拉伸率,从而使得衣服整个的贴合性更好,穿着的更舒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纤维种类很多,通常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棉是一种大宗的天然纤维素纤维,是农业主产品粮、棉、油、蔬菜中唯一解决人类穿、用需求的产品。与化学纤维相比,由棉纤维制成的织物柔软舒适性好,吸湿透气性强,保暖性佳,并且不存在静电等不良反应,而且绿色保健,不会引起人体皮肤不良反应。氨纶是一种具有高弹性及回复性的功能纤维,只要在织物中加入少量氨纶丝就能极大地提高织物的弹性和回复性,从而改善织物的适体性和抗皱性,是服用类织物增弹的最重要纤维原料。结合棉纤维和氨纶的优点而制成的棉氨纶针织面料不仅柔软、舒适、吸湿、透气、保暖、而且弹性十足,特别适合用于制备贴身内衣及功能性运动类服装。
但是化纤容易滋生细菌,使用寿命短,抗拉强度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面料的透气性,轻薄,保温,抗菌等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及其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各原料的重量份数配比为:
剑麻纤维:50-60份;
蓖麻纤维:50-60份;
蕉麻纤维:50-60份;
氨纶:10-15份;
腈纶:20-25份;
锦纶:20-25份;
莫代尔:5-10份;
天丝:15-20份;
环氧乙烷:0.4-0.6份;
环氧丙烷:0.4-0.6份。
优选地,所述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可以在-10℃至100℃范围保持各项物理指标的稳定性,人工气候老化试验5000小时。
优选地,所述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有高于普通化纤的拉伸率,从而使得衣服整个的贴合性更好,穿着的更舒适。
优选地,所述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透气性能好,喷砂含有大肠杆菌0157的菌液与材料表面,半小时内病菌的致死率达到95%,1小时内病菌的致死率达到10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植物化纤与化纤混合纱及其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材料的制备和反应,剑麻纤维和蓖麻纤维以及蕉麻纤维按比例选取分量,进行高速离心,离心机转速300r/min,离心温度65℃;
步骤二,将三种纤维充分离心分散后采用辗压的方法将叶肉胶质去除,在温度条件40-60℃的条件下置于浓度为0.4g/L的硫酸荣毅仁中浸渍6小时;
步骤三,将浸渍好的复合纤维用循环水冲洗干净,至pH为6.7-6.8,加入紫花地丁提取液浸没,蒸煮10小时,脱水,抖送,给油,烘干;
步骤四,将氨纶和腈纶以及锦纶按量称取后,加入高速混合机,高速混合机的加热温度为95℃,加热5min,冷却4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澳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澳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6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可洗羊绒纤维制品织造方法
- 下一篇:复合包覆纱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