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2959.3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0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彬;康红艳;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7D3/12 | 分类号: | F27D3/1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苗强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环形 加热炉 装取料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钢铁加工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包括机架、滑动设置在机架上的小车以及设置在小车上的抓料机构;抓料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钳杆,两根钳杆的中部套设在第一双孔轴承座内,第一双孔轴承座的顶部与小车的底部相铰接,两根钳杆位于同侧的一端分别设有槽口相对的夹钳,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双孔轴承座内,第二双孔轴承座与小车之间设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伸缩端和缸体端分别与第二双孔轴承座的顶部和小车的底部相铰接,在两根钳杆之间还设有夹紧气缸,夹紧气缸的伸缩端和缸体端分别铰接有摆臂,两个摆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根钳杆固定连接。本发明可提高环形加热炉进出料工序的自动化程度,并实现远程操作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加工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管制造企业中,要使钢管成型就必须先对钢管坯进行加热,然后才能通过成型机械使钢管成型。由于钢管坯的加热不同于其它钢坯的加热,对加热的精度要求很高,要求钢管坯的各部分受热均匀,这样才可以防止在打孔和拉直过程中出现断裂、变形、钢管粗细分布不均匀等情况,所以不能使用传统的推钢式加热炉对其进行加热,因为传统的推钢式加热炉的加热不是很均匀,如果是两头喷火式的话那就是两头受热多,如果中间喷火式的话那就是中间受热多,所以只能使用环形加热炉来对其坯料来进行加热。因为环形加热炉可以对钢管坯的两头和中间都进行均匀的加热,但是又因为环形加热炉是一个圆的封闭结构,不能用推钢机将坯料从一头推进再从另一头推出,所以传统的推钢式进出料机就不适合在环形加热炉中使用。
目前用于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并未形成统一的成型产品,基本以叉车改造形式为主,即以标准叉车为基体,去除前部料叉,安装装取料机专用机械手及执行系统,使其能完成以下七个动作:整体行走、转弯、钳头夹紧、钳头旋转、钳头摆动、钳头平行升降、钳头俯仰升降的动作。此种环形加热轮装取料装置仍然通过工作人员直接操作,一方面因为人工直接操作,容易对机械手抓取的坯料造成磕碰,影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环形加热炉进出口位置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温度高,粉尘大,工作人员一般很难长时间在那里进行操作,特别是炉口的装取料机的操作人员,一旦炉内压力没有控制好的话很可能引起炉火外窜,而使炉口温度急剧上升,可能还有烫伤操作人员的危险,但是又因为当今国内外的技术力的限制,很难去完全控制住加热炉的炉压,所以装取料机的远程操控和自动化控制便是当今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自动化控制程度高,可实现远程操作控制的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环形加热炉的装取料装置,包括机架、滑动设置在机架上的小车以及设置在小车下方的抓料机构;所述抓料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钳杆,两根钳杆靠近中部的部位套设在第一双孔轴承座内,第一双孔轴承座的顶部与小车的底部相铰接,两根钳杆位于靠近第一双孔轴承座一端套设在第二双孔轴承座内,第二双孔轴承座与小车之间设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伸缩端和缸体端分别与第二双孔轴承座的顶部和小车的底部对应相铰接,两根钳杆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槽口相对的夹钳,在两根钳杆之间还设有用于控制两个夹钳开合的夹紧气缸,夹紧气缸的伸缩端和缸体端分别铰接有一个摆臂,两个摆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根钳杆对应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架包括两根水平且平行设置的横梁,两根横梁的下部分别均匀间隔设有三根支撑立柱,两根横梁的上部均沿横梁长度方向设有供小车滑动的滑轨。
优选的,所述两根横梁均采用工字钢材料制作,两根工字钢下方的翼板分别与支撑立柱固定,所述滑轨固定在工字钢上方的翼板上。
优选的,所述小车包括车体,在车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在滑轨的上表面滑动的上车轮,在车体其中一端的两个上车轮的下方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在横梁上方翼板的下表面滑动的下车轮,在车体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防止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从横梁上脱落的第一限位挡块,第一限位挡块上设有与滑轨横截面相对应的卡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29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UCCH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装置
- 下一篇:硅烷改性聚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