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保温功能母粒、其制品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8444.0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1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纪士东;金平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77/02;C08K13/02;C08K3/22;C08K3/28;C08K5/544;D01F6/92;D01F6/90;D01F1/10;C08J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熊子君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保温 功能 制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保温功能母粒、其制品及制备方法。蓄热保温母粒包括聚合物载体与陶瓷粉体,所述陶瓷粉体为钨青铜化合物、掺锑、掺氟或锑氟共掺的氧化锡、氮化钛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复配而成。用该母粒可制备同时适用于室内及户外的蓄热保温制品,用于服装面料时可同时适用于具有保温功能的内衣与外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保温母粒、由该母粒制成的保温制品及制法。所述蓄热保温母粒属复合材料领域,制品属于化纤薄膜与纺织领域。
背景技术
为能达到保温效果又不因增加衣服厚重而影响舒适性的目的,蓄热保温功能性面料目前备受关注,行业内许多企业竞相推出新的保温新面料。现在主要采取的技术有:多种材质的纤维复合、吸湿发热纤维及在纤维中添加远红外线放射材料来增加保温效果。
在复合合成面料方面,仓敷纺绩公司的“LUNAFA”采用的是用90%的棉包裹住10%的防缩羊毛的双层构造纱,表面具有防水性且内部保湿。吸湿发热技术中,典型的如东洋纺公司在1995年发布了“eks”。这种面料将人体皮肤不断蒸发出的水蒸气转换为热量,进行保温。旭化成纺织公司的“Thermogear”是将“宾霸”(Bemberg)和微小的抗起球丙烯组合而成,手感柔软且具有良好的吸湿发热性和调湿功能。然而吸湿发热技术存在受环境影响较大,且吸湿能力易于饱和及过多吸湿后对人的体感带来不良影响等缺点。
尤尼吉可纤维公司的“Thermotron”是在纱线的芯部加入碳化锆微粒,将太阳光(可视光线)转换为热能的同时,反射身体发出的远红外线进行保温。英国专利公告号第2303375A号申请使用氧化锆、硅酸锆、二氧化硅作为远红外线放射材料;中国专利公告号第1558007号申请则使用竹碳作为远红外线放射材料。含有氧化锆、硅酸锆、二氧化硅及竹炭的纤维虽然能放射出远红外线,但其吸收热能效果不佳,必须与人体紧贴才能吸收人体热能,以放出远红外线并被人体吸收,因此,其保温效果有限。
有鉴于此,纺织业便研究如何有效吸热。因此利用太阳光吸收材料便成为新的解决途径,日本专利特开平第1-132816号申请使用碳化锆、氧化锑、氧化锡作为太阳光吸收材料,可吸收太阳光里的近红外线,不过虽然含有碳化锆、氧化锑、氧化锡的纤维能吸收太阳光并蓄热,但碳化锆、氧化锑、氧化锡的远红外线放射效率不佳,因而使其保温效果有限,且在无阳光或阳光微弱的室内环境就不具有吸光蓄热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蓄热保温母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所述蓄热保温母粒制成纤维及其织物、板材及薄膜制品。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所述蓄热保温母粒制备保温制品的制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保温母粒,其包括聚合物载体与陶瓷粉体,所述陶瓷粉体为钨青铜化合物、掺锑、掺氟或锑氟共掺的氧化锡、氮化钛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复配而成。
本发明的蓄热保温母粒中,钨青铜相粉体对波长大于900nm的红外线有强吸收能力;掺锑、掺氟或锑氟共掺的氧化锡对波长大于1500nm的红外线吸收能力强;而氮化钛对可见光具有强的吸收能力。通过这三种具有光热效应的粉体复配可实现从可见光到中远红外波段的吸收,即该母粒可实现对可见光及波长范围在780nm至25μm的红外线具有强的且可调控的吸收能力并能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变为热量。波长范围覆盖了太阳光及环境与人体自身所辐射红外线的波长。因而用该母粒可制备同时适用于室内及户外的蓄热保温制品,用于服装面料时可同时适用于具有保温功能的内衣与外衣。
优选地,所述蓄热保温母粒由熔融挤出主成分为聚合物载体与陶瓷粉体的混合物而制成。
优选地,所述陶瓷粉体中钨青铜化合物所占质量百分比为30~100%,掺锑、掺氟或锑氟共掺的氧化锡所占质量百分比为10~100%,氮化钛所占质量百分比为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84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