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及其供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31803.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若思;王鹤;王泰棚;李潇;汤江晖;柴保双;张阳玉;闫志伟;姜帅;洪瑞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节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 | 代理人: | 沈锡明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拖多式岸电分接 系统 及其 供电 方法 | ||
1.一种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包括高压母线(1)、变频电源(2)、变压器(3)、至少一个岸电桩(4),变频电源(2)的输入端与高压母线(1)相连,输出端与变压器(3)相连,变压器(3)接入岸电桩(4),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的岸电桩(4)连接有低压分接箱,低压分接箱包括:
取电口(6),与岸电桩(4)的输出端相连,用于选择取电的支路,并将用电信号发送至控制器(7);
控制器(7),用于接收、处理用电信号,转换成用电指令并发送至支路上的控制开关(8)以控制该段支路的输电;
控制开关(8),用于接收控制器(7)发出的控制指令,并控制支路的通电与断电;
电流传感器(9),与控制开关(8)相连,用于监测所在支路的流经电量;
供电口(10),一端与电流传感器(9)相连,另一端与船舶受电设备的输入端相连,用于输出电力;
收费端(5),与控制器(7)相连,用于将支路流经的电量换算成电费和扣费;
所述的控制开关(8)、电流传感器(9)和供电口(10)的数量相同,均为至少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7),包括信号接收端(701)、信号处理端(702)和信号发射端(703),其中信号接收端(701)用于接收所述的取电口(6)发送的用电信号,信号处理端(702)用于解析信号接收端(701)收到的用电信号,并转换成驱动所述的控制开关(8)通电的控制指令;信号发射端(703)用于将经信号处理端(702)转换后的控制指令反馈至所述的控制开关(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开关(8)中设有接收端(8a)、启闭端(8b),其中接收端(8a)用于接收所述信号发射端(703)反馈的控制指令,启闭端(8b)用于控制所在支路的通电与断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电口(6)、收费端(5)中均设有显示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费端(5)通过远程通信协议与手机无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母线(1)与变频电源(2)之间设有第一开关,所述的变频电源(2)与变压器(3)之间设有第二开关,所述的变压器(3)与岸电桩(4)之间设有第三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传感器(9)上设有继电保护单元。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的供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至少一艘船舶电网接入供电口(10);
获取船舶受电设备的电压信号,根据电压信号调整变频电源(2)的输出,经变压器(3)输送至岸电桩(4)供电;
用户在取电口(6)选择接入供电口(10)所在的支路,发送用电指令,用电指令经控制器(7)传达至控制开关(8),对应的支路通电,电力经供电口(10)输出至船舶供电;
用电完毕后,用户在取电口(6)发送断电指令,断电指令经控制器(7)传达至控制开关(8),对应的支路断电,停止供电并统计用电量与电费;
用户在收费端(5)缴纳电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多艘船舶一一对应接入各供电口(10)时,用户在取电口(6)选择对应的供电支路,分段取电;各支路的电流传感器(9)分别统计所在支路的用电量,发送至收费端(5);收费端(5)显示不同支路的电费缴纳信息,分时收费。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拖多式岸电分接系统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通过与收费端(5)无线连接的手机缴纳电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节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节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18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