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血清/血浆miRNA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584620.8 申请日: 2017-07-18
公开(公告)号: CN107385035B 公开(公告)日: 2021-01-08
发明(设计)人: 梁真;翟日洪;丁静云;高开屏;王毅欣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分类号: C12Q1/6883 分类号: C12Q1/6883;C12N15/11
代理公司: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代理人: 左光明
地址: 518000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 病变 相关 血清 血浆 mirna 标志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血清/血浆miRNA标志物和应用。本发明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血清/血浆miRNA标志物为hsa‑let‑7a‑5p、hsa‑miR‑novel‑chr5_15976、hsa‑miR‑28‑3p、has‑miR‑20a‑5p、has‑miR‑151a‑5p、has‑miR‑148a‑3p和has‑miR‑223‑3p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本发明miRNA作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记物,且稳定,可在早期对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DR进行辅助诊断,可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进展的动态监测。其能够在制备2型糖尿病及其糖尿病视网膜变性早期诊断产品中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及临床医学领域,涉及一种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血清/血浆miRNA标记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病理生理基础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增加社会医疗支出而成为各个国家和政府重点防治的慢性重大疾病。在临床上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根据2007-2009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口中糖尿病总患病率已高达9.7%。更为触目惊心的是,2010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已升高至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50.1%。纵观我国历年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快速增长。由于糖尿病治疗手段不断进步,新的降糖药物不断涌现,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得到有效延长,因而产生大量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这部分患者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主要人群。由于现有的糖尿病人群数目庞大,给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一种特征性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中老年人群失明致盲的主要原因。根据一项大型meta分析显示,我国糖尿病人群中DR发病率为23%,非增殖型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为19.1%,增殖型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为2.8%。而美国成人糖尿病患者DR发病率在40%以上。

DR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2型6期,即增殖型(PDR)和非增殖型(NPDR),I-III期为NPDR,属于早期DR;IV-VI期为PDR,属于晚期DR。两型的划分以新生血管的出现为界。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的病理改变有毛细血管外周细胞的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这些改变导致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壁膨隆形成微血管瘤。加上糖尿病患者血流粘滞度高、血小板容易聚集,因而容易导致毛细血管闭塞、视网膜缺血无血流灌注、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纤维组织形成及牵拉、视网膜剥离而致失明。早期DR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而目前DR临床诊断主要根据1985年的诊断标准,通过眼底检查明确。但是,当眼底照相或荧光造影确诊时往往眼底已经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致使患者失去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机会。因此,积极寻找DR的早期诊断和预测的因子是当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中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指标。但是,形态学的改变往往反映的是病理变化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因此形态学指标并不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另外,形态学改变的发现并不能解释病变的机理,因而也很难为新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能从分子水平上筛选出早期DR病人,为更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分子水平对与DR发病有关的分子标记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对分期和诊断有一定价值的分子标记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激素,以及CRP等。但总的来说,这些分子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且类似的研究结果常常大相径庭。至今尚无一种分子标记物或分子指标系统能在临床上应用于DR的早期诊断和分子分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46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