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约束阻尼层结构振动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81014.0 | 申请日: | 201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8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民;李小珍;张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36100 | 代理人: | 胡里程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约束 阻尼 结构 振动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模态应变能和统计能量分析原理的约束阻尼层结构振动计算新方法,可对约束阻尼层应用于钢桥或钢-混结合梁桥等大型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进行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
背景技术
在动力荷载(风、车辆、行人等)作用下,工程结构会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不仅会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甚至还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振动与噪声污染。在同等的动力荷载作用下,钢结构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往往比混凝土结构要高10~20dB,也正因为如此大大限制了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尤其是承受交通荷载的桥梁工程。
约束阻尼层对发生弯曲振动的钢结构,能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抑制其产生的振动,且不会显著改变结构自身的质量和刚度。约束阻尼层由于使用方便、节省空间、无需改变结构原设计、能在较宽的温度和频率范围内提供高阻尼的优点,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承受动力荷载薄壁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
约束阻尼层的敷设位置、材料参数和厚度参数对其减振降噪能力的影响很大。在实际工程中,如果敷设位置不合理、结构参数选用不匹配,都会大大降低约束阻尼层的减振降噪能力。因此,有待建立约束阻尼层结构振动的理论分析模型,分析找出恰当的敷设位置和结构参数,才能获得约束阻尼层经济高效的减振降噪效果。
约束阻尼层中的黏弹性阻尼材料剪切模量是随频率变化的复模量,直接求解十分困难,而已有的约束阻尼层结构动力分析多将其当作不随频率变化的常数。振动与噪声响应是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黏弹性阻尼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剪切模量和损耗因子明显不同,如果不考虑其频变特性,将导致理论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已有的关于约束阻尼层结构的理论分析,目前也多集中于简单结构,如等截面梁、矩形板、圆柱壳等。已有的约束阻尼层计算方法多只关心结构的前几阶模态损耗因子,不能反映结构在主要频率范围内的振动与噪声变化。实际工程结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模态密集且振动与噪声频率范围较宽,对大型约束阻尼层结构采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本发明结合模态应变能和统计能量分析,提出大型结构敷设约束阻尼层的振动计算方法,为约束阻尼层减振降噪应用提供理论分析手段。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约束阻尼层结构理论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应变能和统计能量分析的约束阻尼层结构振动计算新方法,以实现大型约束阻尼层结构的振动计算,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约束阻尼层结构振动计算方法,其步骤如下:
(1)根据模态相似准则、边界条件和材料介质特性划分统计能量分析子系统;
(2)建立每一个子系统裸板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应能分析,确定约束阻尼层在每一块板上的布置图;
(3)选定约束阻尼层参数,建立每一个敷设约束阻尼层子系统复合板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应变能分析。利用模态应变能法,用弹性分析得到的实模态替代复模态,计算该子系统的第j阶模态损耗因子
式中,ηmat——阻尼材料损耗因子,ΦjR——第j阶模态实特征向量,KvR——阻尼层刚度矩阵实部,Ke——弹性层刚度矩阵,上标T表示转置。
考虑阻尼层材料剪切模量的频变特性,迭代计算该子系统的每一阶模态损耗因子,并将其转化为1/3倍频程下的阻尼损耗因子;
(4)确定统计能量分析中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输入功率;
(5)通过波传播系数来计算板与板之间线连接的耦合损耗因子;
(6)假设该结构是具有n个子系统的线性保守耦合系统,根据每个子系统的储存能量、耗散能量和子系统间传递能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统计能量分析功率平衡方程
式中,ω——频率,ηk——子系统k的阻尼损耗因子,ηki——从子系统k到子系统i的耦合损耗因子,Pk——子系统k的输入功率,Ek——子系统k的振动能量。该方程为n维线性代数方程组,代入阻尼损耗因子、耦合损耗因子和外部输入功率,求解该功率平衡方程,即可得到各子系统的振动响应,进而可得到各子系统的均方振动速度。
所述步骤(2)中,在模态应变能高的位置敷设约束阻尼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1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台球状点烟器
- 下一篇:具有配风通道的再烧式无烟取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