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方法、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7903.1 | 申请日: | 201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1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胡永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7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段月欣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方法 网络 服务器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一种通信方法、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网络服务器确定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基站的地理位置信息和与所述基站连接的网元的网元标识ID的对应关系;该网络服务器根据多个基站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取第一连接关系,所述第一连接关系为多个基站之间的连接关系;该网络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连接关系转换为第二连接关系,所述第二连接关系为承载网中包括的多个网元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所述多个基站分别与所述多个网元一一对应连接;网络服务器基于所述第二连接关系生成所述承载网的业务连接配置。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后,能够自动生成承载网的业务连接配置,减低错误率并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管理和提高网络性能,大中型网络一般按照标准的三层结构设计。三层网络结构采用层次化架构的三层网络。即将复杂的网络设计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着重于某些特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许多简单的小问题。
具体来说,三层网络架构设计的网络有三个层次: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提供最优的区间传输;汇聚层可以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为多业务应用和其他的网络应用提供用户到网络的接入。
基站到核心层的流量为南北流量,基站之间的流量为东西流量。当前2G/3G/4G/4.5G采用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和无线接入网IP化(IP RadioAccess Network,IP RAN)移动回传承载网络,东西流量连接需求不大。
东西流量连接大多通过接入/汇聚大二层+核心三层组网模式应对。且在实际的现网业务部署中,先人工规划,再人工通过网管或命令行进行业务配置。
参见图1是现有技术中三层网络结构,其中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通过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与无线基站交互数据。移动云引擎(Mobile Cloud Engine,MCE)通过汇聚层和接入层与基站交互数据。
5G业务流向进一步多样化,接入环节点间全连接。下面结合图1介绍各条业务流。
S1为无线基站至网络承载设备为核心网业务网关(Service Gateway,SGW)/核心网互联网网关(Packet Gateway,PGW)回传业务流,S1随虚拟分组核心网(Virtual EvolvedPacket Core,vEPC)的下沉而缩短路径。
Xn为网络承载设备为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BBU)至MCE间的业务流。
X2为终端移动带来的基站间的东西流量,时延/抖动要求不高(ms级),可跨接入环。
EX2为基站间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以及协作多点发送/接收(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COMP)等新功能带来的东西流量,对时钟进度要求高(±130ns),无法跨接入环。
其中,S1和Xn属于南北流量,X2和EX2属于东西流量。
未来承载网为5G基站开通业务时,S1/Xn业务/隧道数与基站数量成正比。但X2/EX2业务开通存在如下困难:
基站间的东西流量(如基站间的EX2流量和X2流量)与基站位置相关,需要人工确认基站位置和相邻关系,以生成承载网的业务连接配置,因此错误率较高且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能够自动生成承载网的业务连接配置,减低错误率并提高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79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