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别无蜡粉不结球白菜的引物、试剂盒及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9794.0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万正杰;王灿洁;杨庆勇;夏军辉;李艺潇;姚培杰;刘旭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陈征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鉴别 无蜡粉不结球 白菜 引物 试剂盒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鉴别无蜡粉不结球白菜的引物、试剂盒以及鉴别方法。该引物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包括上述引物的鉴别无蜡粉不结球白菜的试剂盒。本发明的引物可以有效地鉴别出无蜡粉的不结球白菜,为中国特色蔬菜‑不结球白菜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来源,为实现品质性状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鉴别无蜡粉不结球白菜的引物、试剂盒以及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蜡质是指覆盖在植物表皮细胞外的一层由亲脂性一系列大于18个碳原子、主要由24到34个碳原子构成的超长链脂肪酸(very-long-chain fatty acids)化合物构成的疏水层,植物的叶、茎、花以及果实等器官和组织的表面均有蜡质覆盖。植物蜡质由长链饱和脂肪酸、醇类、烷烃类、醛类、酮类等物质组成(Kunst和Samuels 2003)。分布在植物角质层表面的表皮蜡质层是植物抵抗外界环境刺激的第一道屏障,具有防止非气孔性水分丧失、抵抗病菌入侵和防止昆虫蚕食等作用,还能抵抗紫外辐射和霜冻等非生物逆境的影响。不同的植物种类其蜡质组成和含量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其蜡质含量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及其他一些植物的研究发现,表皮蜡质的脂肪族成份是由长链饱和脂肪酸(VLCFA)在表皮细胞中合成的。VLCFA蜡质前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过在不同亚细胞部位的两个阶段来合成,具体可分为两步,即:质体内C16和C18酰基链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和质体外C16或C18饱和脂肪酸延长及各种衍生物的合成。大多数植物蜡质的合成有两条基本途径:脱羰途径和酰基还原途径。脱羰途径生成醛、烷烃、次级醇和酮,而酰基还原途径生成初级醇和蜡酯。
不结球白菜根据叶片和薹茎的表皮蜡质的有无,分为有蜡粉和无蜡粉两种类型,一般情况下,有蜡粉类型的不结球白菜生长势旺盛发薹能力强,产量高,抗逆性强,无蜡粉类型的不结球白菜生长势较弱,产量相对低些,其优点是菜薹表皮上无蜡粉,光亮,商品性好。目前对于芸薹属植物无蜡粉性状遗传规律有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其在不同材料之间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如何有效地鉴别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不同需求,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关于不结球白菜无蜡粉性状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如何有效地鉴别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鉴别无蜡粉不结球白菜叶片的引物,该引物包括:
BrCER1-SF:5’-CTACCATTCCCACCACCAC-3’,如SEQ ID NO.1所示;
BrCER1-SR:5’-GAAAGACGCTATGGATGCCG-3’,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通过两个有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自交系构建F1和F2分离群体,在分析蜡粉性状的遗传基础上,通过对芸薹属作物中已克隆的控制无蜡粉性状基因在两个亲本中的基因序列和启动子序列比对,根据39-bp序列丢失设计基因特异引物(共显性标记)并验证该标记与无蜡粉性状共分离,得出BrCER1基因为控制不结球白菜无蜡粉性状的候选基因。得到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共显性标记)BrCER1-SF和BrCER1-SR能有效地鉴别出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引物的试剂盒。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引物的鉴别试剂。
进一步地,试剂盒或鉴别试剂中还包括Tris-HCl、(NH4)2SO4、MgCl2、Triton X-100、dNTPs、Taq酶和模板DNA。
该试剂盒或鉴别试剂包括用于鉴别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的引物,通过引物结合上述试剂,能够高效地鉴别出无蜡粉性状的不结球白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97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