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组启停时通过汽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92227.6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5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康艳昌;王学同;王学栋;董洋;李万军;刘传玲;宋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2D11/02 | 分类号: | F22D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建华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组 启停时 通过 水泵 锅炉 上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组启停时通过汽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的方法,步骤如下,机组启动:启动A汽动给水泵前置泵,对A汽动给水泵进行冲转至600r/min,通过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和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门开度,对锅炉受热面缓慢加热;锅炉上水结束后,将A汽动给水泵转速升速至900r/min,通过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和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门开度,对锅炉受热面进行冲洗;机组停运:退出B汽动给水泵运行,保持A汽动给水泵运行,开启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门,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稳定;锅炉由干态转湿态后,通过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和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门开度,机组启停期间,通过汽动给水泵进行上水,不启动电动给水泵,期间节省了直流锅炉启停期间的电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组启停时通过汽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的方法,属于火力发电厂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无上水调门的直流锅炉一般情况下会配置两台50%BMCR容量的汽动给水泵和一台30%BMCR容量的电动给水泵,汽动给水泵和电动给水泵都可以变速调节,电动给水泵在机组启动、停运时和汽动给水泵故障时使用。
机组启动和停运时,无上水调门的直流锅炉给水流量较低,汽动给水泵低转速时,因小汽轮机进汽流量较低,排汽温度容易超温,且小汽轮机转速不稳定造成给水流量波动大,容易造成锅炉受热面超温或者干烧,所以在机组启动和停运阶段,无上水调门的直流锅炉会采用启动电动给水泵进行上水,通过电动给水泵的液力耦合器调速装置调节给水流量,待机组负荷30%以上时才通过汽动给水泵上水。
机组启动时电动给水泵运行时间约12小时,机组停运时电动给水泵运行时间约1-2小时,造成资源浪费。
有鉴于此,在公告号为CN 102563612 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大型火力发电厂采用汽动给水泵直接启动方法,一种大型火力发电厂采用汽动给水泵直接启动方法,所述汽动给水泵的汽轮机设计有两路进汽汽源,并由冷段或主蒸汽和四级抽汽供给,该发明专利的缺陷是采用增加汽动给水泵汽轮机的辅助蒸汽汽源的方法来代替电动给水泵,虽然减少了电动给水泵费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效果却难以与电动给水泵相比,而且在机组的汽动给水泵发生故障时就会导致整个机组停运,而本发明中使用的是电动给水泵,虽然电耗较大但却只是在机组启动、停运时和汽动给水泵故障时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电耗,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机组启停时通过汽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的方法, 以降低机组启动、停运过程中的电耗,提高机组经济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机组启停时通过汽动给水泵给锅炉上水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机组启动:
除氧器水箱温度达到锅炉上水要求后,启动A汽动给水泵前置泵,对A汽动给水泵进行冲转至600r/min,通过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和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门开度,维持给水流量100t/h,对锅炉受热面缓慢加热,控制受热面的金属壁温温升在2℃/min以内;
第二步:锅炉上水结束后,将A汽动给水泵转速升速至900r/min,通过控制A汽动给水泵转速和A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门开度,维持锅炉上水流量在400t/h,对锅炉受热面进行冲洗;A汽动给水泵低转速期间,严密监视A小汽轮机排汽温度;
第三步:锅炉点火后,通过旁路控制锅炉升温升压速率;
第四步:锅炉冷态冲洗和热态冲洗结束后,缓慢增加燃料量,将蒸汽参数逐步升至汽轮机冲转参数;
第五步:A汽动给水泵转速升至3000 r/min后,启动B汽动给水泵前置泵,对B汽动给水泵进行冲转,升速至3000 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22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