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络的广播包传输流程及功率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11128.0 | 申请日: | 2017-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4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鹏;于泽龙;李玉峰;刘田龙;戴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W84/18 |
代理公司: | 21109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168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无线 组网 广播 传输 流程 功率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络的广播包传输流程及功率控制方法,为解决无线自组网络中用户接入相关广播消息重传问题,降低冲突用户重传次数,提高系统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门限的用户位置自主猜测及R‑Beacon信号的接入广播包重传机制,用户通过猜测自身位置与其他冲突用户位置的相对关系,对重传广播包发送功率进行动态调整,降低重发广播包的冲突概率,从而降低广播包被成功接收所需的发送次数。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R‑Beacon信号的接入广播包重传机制及重传功率控制算法非常适用于密集用户覆盖情况,同时在低密度用户覆盖情况下也可以为系统带来一定的增益,并且该增益与冲突包检测门限(CP_TH)独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络的广播包传输流程及功率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更高的网络容量,更优质的服务质量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蜂窝网络的演进发展,对带宽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频带资源成为了我们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无线自组网络技术的产生如终端直连方式及Ad Hoc网络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利用无线自组网络技术,移动设备之间可以自行建立通信网络,在不经过中心节点控制情况下,移动设备可以自主建立一条通信链路,实现数据传递。通常情况下,用户在获取通信相关资源后,要自主建立一条通信链路,首先应检查是否存在相应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若存在则使用已知路由信息进行通信链路建立及数据传输;若不存在已知路由信息,则基于泛洪广播消息进行相应的邻居发现及路由查找流程,为后续的通信链路建立及数据传输提供基础。
利用无线自组网络进行通信的优势之一在于它可以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通信。然而,如果没有基站控制,在用户发现和接入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就有可能发生冲突,需要重传。例如:当两个用户不检测到对方,但他们的传输范围却有交叠时,就有可能发生数据碰撞,因为如果有第三个用户处在交叠区域,两个用户同时向其发送数据,就会产生碰撞,即隐藏节点问题。目前也有一些研究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无线自组网络中的终端直连通信方式,围绕接入相关问题展开,其中KyungHi Chang等提出动态调整无线自组网络用户的发现资源(用以发送发现信号的特定时频资源)来减小数据冲突和碰撞,但这些发现资源的分配及接入优先级的控制必须完全由中心控制节点完成同时辅以额外的信令开销,一方面降低了系统效率,另一方面该算法并不适用于中心控制节点覆盖黑洞下的通信场景。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碰撞规避的资源接入方法:用户在发送数据前,先发送某种特定指示信息以告知其他用户自己将要占用的时频资源,其他用户收到后选择不同的资源传递信息以避免碰撞发生。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碰撞的发生,但无疑增加了额外的信令开销,当资源竞争较小时,发送这种指示信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该方法在发生碰撞后缺少有效的重传机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中基于动态门限的用户位置自主猜测及R-Beacon信号的接入广播包重传机制,用户通过猜测自身位置与其他冲突用户位置的相对关系,对重传广播包发送功率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广播包被成功接收所需的发送次数的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络的广播包传输流程及功率控制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络的广播包传输流程及功率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发送端:
S1、数据包发送
发送端产生接入请求或路由查找请求数据包并重置相关定时器,然后对该数据包以广播形式进行发送;
S2、R-Beacon信号或回复信息检测
检测是否接收到R-Beacon信号或所发送广播对应的回复信息:
若接收到R-Beacon信号,则进入S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未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11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