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劣化诊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03310.1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9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栗本昌宪;岩上祐希;西马由岳;矢内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诊断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劣化诊断装置。当在相同元器件中存在个体差异、在元器件间劣化速度存在差异的元器件、或在自身的芯片内不具有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元器件混在一起时,不存在能恰当地对因历时变化等引起的劣化状态进行诊断的劣化诊断装置,因此,对于低精度或历时老化程度严重、且不具有校正功能的电子元器件(5a),将用于对其精度、性能劣化进行评价、校正的工作原理(方法)制作入劣化诊断装置(100),并在产品出货后的产品使用时,使用所制作的劣化判定单元来对劣化状态进行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因电子元器件的历时变化等所导致的特性劣化的状况进行诊断的劣化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元器件被使用在各领域的产品中。在工业厂房的设备机器、或搭载于汽车的动力总成(powertrain)用电子元器件等中,要求维持可靠性并可以长时间运作。然而,电气、电子设备因环境应力、电气应力、机械应力等种种应力而发生劣化,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期进行预防性维修以及维修管理。
对于搭载于汽车的电气、电子设备,符合功能安全标准也变得很重要,在动力总成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中,严格要求搭载电子元器件的特性、精度以及对故障判定基准的应对。
在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或昂贵的通用IC中,使用个体差异、历时老化程度较小的昂贵材料,并存在有以下材料:即,为了对特性进行校正,在自身芯片内保有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从而根据历时变化程度对动作状态进行校正。
例如,在引擎控制的领域中,利用行列式或模型来实现致动器控制量与燃烧参数的相关性、以及燃烧参数与引擎输出值的相关性,从而能将合适的致动器作业量导出至目标引擎输出,因此,通过使其具有学习相对于环境条件变化、历时老化的依赖性较高的燃烧参数的致动器控制量运算的功能,从而与关系变化相对应(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对于相同控制量多次检测燃烧参数,在平常时采用平均值,在使用过渡时的情况下采用加权,从而实现学习功能。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相对于在充满空气/燃料混合气体的气缸内的1个或多个连续点火火花释放,对引起混合气体点火的火花进行识别,根据火花释放对保证内燃机进行规定的机械动力供给的时间间隔进行评价,并对燃料喷射器的开阀时刻进行修正,使后续的点火在规定时刻进行,从而使最恰当的点火火花为一次。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在喷射器的1个周期所对应的燃料喷射量(总燃料喷射量)超过切换喷射量阈值的情况下,基于由废气氧浓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废气氧浓度对EGR单元进行控制,在所述燃料喷射量为切换喷射量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基于由新鲜气体量传感器检测出的新鲜气体量对上述EGR单元进行控制。此外,在喷射量学习时,预先求出所指令的燃料喷射量与实际喷射出的燃料喷射量之间的差作为学习值,并根据该学习值对切换喷射量阈值映射的各切换喷射量阈值进行校正,从而使其与因喷射器的历时老化等引起的喷射量偏差相对应。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下述引擎性能诊断系统,该引擎性能诊断系统包括:对与引擎性能有关的物理量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在诊断模式下自动地将引擎负载条件以及引擎转速设定为固定、并自动地对与利用传感器检测到的引擎性能有关的物理量进行存储的控制器;以及对与存储于控制器的引擎性能有关的物理量的历时老化程度进行显示的显示器,根据引擎负载条件、引擎转速的不同从而引擎性能也不同,然而控制器每次都自动地将这些实验条件设定为固定,从而能容易地进行高精度的引擎性能诊断。并且,即使因引擎或机械而导致测量数据中存在偏差,也可以针对相同机体的引擎,对从新车开始就利用传感器检测出的与引擎性能有关的物理量的测量数据进行存储、累积,从而能准确地把握引擎性能的历时老化程度,并能准确地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大修。此外,由于利用显示器对与引擎性能有关的物理量的测量数据的历时老化进行显示,因此在测量出数据的当场就能进行引擎性能诊断。
现有技术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3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