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线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5954.6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3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培元;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中公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5/04 | 分类号: | F04B35/04;H02K3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子 内定子 直线压缩机 永磁体 气缸 压缩机本体 电机结构 共振弹簧 外定子 通电 高负荷工况 一体式结构 活塞 包围结构 插入间隙 电机效率 排气阀片 线圈结构 线圈通电 后挡板 消磁 发热 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直线压缩机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压缩机本体结构与电机结构;所述压缩机本体结构包括气缸、活塞、共振弹簧、气缸设置排气阀片;电机结构包括动子、外定子及内定子;动子上间隔设有第一组永磁体与第二组永磁体,内定子为U形状,内定子上对应有第一组线圈与第二组线圈,所述外定子及内定子为一体式结构且在气缸侧形成包围结构而在动子侧形成动子插入间隙,共振弹簧安装在内定子与动子之间及动子与后挡板之间。本发明一组线圈通电工作时,另外一组线圈可通电也可不通电,避免因一组线圈结构电机通过提高电流值对应高负荷工况而引起电机效率下降、线圈发热、永磁体消磁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线压缩机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制冷技术中,目前通常是采用直线压缩机进行制冷,但现有直线压缩机的电机结构普遍采用一组线圈,而一组线圈结构电机在应对高温环境工况时,一般是通过提高电流值以对应高负荷工况,这样就会引起电机效率下降、线圈发热、永磁体消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克服上述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该直线压缩机通过改变通电线圈组数目来应对制冷系统和压缩机所处的环境温度,避免因一组线圈结构电机通过提高电流值对应高负荷工况而引起电机效率下降、线圈发热、永磁体消磁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直线压缩机,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压缩机本体结构与电机结构;所述压缩机本体结构包括气缸、在气缸的压缩腔内往复运动的活塞、共振弹簧、所述气缸设置排气阀片;所述电机结构包括与活塞连接的动子、外定子及内定子;在所述动子上间隔设有第一组永磁体与第二组永磁体,所述第一组永磁体与第二组永磁体位于所述内定子与外定子之间,所述内定子为U形状,对应所述第一组永磁体与第二组永磁体,所述内定子上对应设有第一组线圈与第二组线圈;所述第一组线圈与第二组线圈独立设置,所述外定子及内定子为一体式结构且在气缸侧形成包围结构而在动子侧形成用于所述动子插入的间隙,所述共振弹簧安装在所述内定子与动子之间以及动子与后挡板之间。
所述气缸通过形成压缩腔的筒状部穿插在所述内定子的内部,所述排气阀片的外侧设有气缸盖而将所述排气阀片盖住。
所述动子为“山”形结构从而在中部形成有气缸插入部,所述气缸插入部插装于所述气缸的压缩腔内与所述活塞连接。
在所述后挡板上固定有吸气消音器,所述吸气消音器的消音筒体伸入所述气缸插入部的内侧端封闭的内腔中。
所述外定子通过L 形状部与所述内定子连接在成一体。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直线压缩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制冷系统处于低负荷工况工作时,所述直线压缩机的第一组线圈或第二组线圈通电;当制冷系统处于高负荷工况时,所述直线压缩机的第一组线圈或第二组线圈同时通电。
本发明的提供的直线压缩机在内定子上设置有两组线圈,动子上设置有两组永磁体,且两组线圈独立设置,其中一组线圈通电工作时,另外一组线圈可以通电也可不通电。通电后的线圈形成交变磁场,作用在安装于动子的永磁体上,永磁体引起动子运动并作用在活塞上,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吸收、压缩制冷剂气体,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经排气管进入制冷系统内。
在制冷系统处于低负荷工况工作时直线压缩机的其中一组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电机力驱使动子牵引活塞往复运动,对制冷剂吸气、压缩并经排气管排入冷凝器内冷却,之后经节流阀的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汽化吸收周围环境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中公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中公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5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