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杂散光双远心光学镜头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98889.X | 申请日: | 2017-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8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哲;姜杰;王利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京学院 |
主分类号: | G02B13/22 | 分类号: | G02B13/22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2 | 代理人: | 高亦哲 |
地址: | 710199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光 双远心 光学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光学镜头,具体涉及一种消杂散光双远心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双远心镜头因为其固定的倍率,高远心度、景深大等优势,它被广泛应用在机器视觉测量领域,一般的测量模式为:高分辨率的工业相机、双远心镜头、平行光源的组合,镜头通过平行光的透射光,捕捉图像的边缘轮廓特征。拍摄的轮廓特征越精准稳定,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就越高。在这种成像模式下,远心镜头的成像锐度成为了决定精度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大部分远心镜头因为无法控制好系统杂散光的干扰而不同程度的出现图像虚影、拖影、亮斑、图像黑白过渡灰阶多等问题。有时严重的还会产生图像的倒影或泛白。出现这种问题单纯的通过镜片的膜层、减小光圈等都无法得到解决。很多双远心镜头因为锐度达不到测试要求而未被最终的使用。因此如何彻底有效地解决镜头的锐度问题,从根源上最大程度的抑制杂散光对成像的干扰就变得非常重要。
本专利就是通过光学设计、光学结构、光学工艺三个方面的有效的控制,杂散光对镜头的影响,提升双远心光学镜头的成像锐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杂散光双远心光学镜头。本发明通过光学设计、光学结构、光学工艺三个方面的控制,有效的控制杂散光对镜头的影响,提升双远心光学镜头的成像锐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杂散光双远心光学镜头,包括前组镜筒一、前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三、后组镜筒一及后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一、前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三、后组镜筒一及后组镜筒二依次连接;前组镜片一通过前组压圈一安装在前组镜筒一的物侧;前组镜片二通过前组压圈二安装在前组镜筒一的像侧;前组镜筒二的像侧外部设有凸缘,凸缘上设有若干通孔;前组镜筒三的物侧外部安装装饰圈,装饰环的一侧与前组镜筒二的凸缘相贴合;后组胶合片三通过后组压圈一安装在后组镜筒一上;后组镜片四通过后组隔圈一安装在后组镜筒二的物侧;后组镜片五通过后组隔圈二安装在后组镜筒二的像侧。
所述的前组镜片一、前组镜片二、后组胶合片三、后组镜片四及后组镜片五两侧的曲率通光口径的大小公差在0~+0.08mm范围,镜片与镜片曲率中心轴的同轴度偏差不超过±0.03mm,镜片与镜片中心间隔偏差不超过±0.04mm。
所述的前组镜片一、前组镜片二、后组胶合片三、后组镜片四及后组镜片五两侧的95%有效通光孔径被严格限制。
所述前组镜筒一、前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三、后组镜筒一及后组镜筒二的内壁做消光螺纹处理。
在两组机构结合的位置内孔平面贴贴吸收杂散光的吸光膜。
所述前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三、后组镜筒一等没有镜片配合的镜筒内壁紧贴边缘光线,降低了镜筒内壁对粗糙度的要求。
所述的前组镜筒一、前组镜筒二、前组镜筒三、后组镜筒一及后组镜筒二的有效孔径以外的区域全部涂黑消光墨,并通过酸洗进行无光氧化处理。
所述前组镜片一、前组镜片二、后组镜片四及后组镜片五的镜片镀膜为多层增透膜,膜层的透过率大于97%,曲率表面镀膜中心波长为520nm,450-650nm之间的波段内光线的反射率小于1%。
所述后组胶合片三与后组镜片四之间设置系统光阑,第一片透镜的中心厚度6.75-6.85mm,第二片透镜的中心厚度5.6-5.8mm,第三片胶合片的中心厚度9.45-9.55mm,第四片透镜的中心厚度12.52-12.62mm,第五片透镜的中心厚度6.15-6.25mm。
所述后组压圈一处设有光阑通光孔,通光口径为1.66mm,进入镜头的光线经过前面两组镜片后会聚转折在光阑通光孔处,会聚转折的位置垂直于主光轴,所有通过光学镜头的边缘光线最小的通光孔处设置光阑,双远心光路的物方远心和像方远心部分的远心度控制在0~0.06%范围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利用消杂散光技术结合双远心光路,解决了双远心镜头机构内部出现的杂散光对成像的图像锐度、图像虚影、拖影等技术问题,在轮廓测量领域大大提升了测量的重复精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光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机构示意图图;
图3为本发明2mm黑白棋盘格透光拍摄的棋盘格锐度图;
图4为图3放大至2000%后中心视场的锐度对比度情况;
图5为图3放大至2000%后边缘视场的锐度对比度情况;
图6为本发明的像面照度图片;
图7为本发明的弥散圆分布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京学院,未经西京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88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