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橡胶填料的改性脱硫灰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712.3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3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龙红明;刘秀玉;唐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K9/06 | 分类号: | C08K9/06;C08K9/04;C08K3/30;C08L9/06;C08K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橡胶 填料 改性 脱硫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橡胶填料的改性脱硫灰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控制和削减SO2排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烟气脱硫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脱硫装置的陆续安装,脱硫产物越来越多。由于半干法脱硫灰的成分极其复杂,由脱硫剂、脱硫产物与飞灰等多种成分组成,并且脱硫灰中的亚硫酸钙在被利用过程中性质十分不稳定,所以大多是以堆放和抛弃处理为主。因此,如何大规模、高效的利用脱硫灰,实现环境减负,企业增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橡胶作为广泛应用的聚合物材料,其在制备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填料以改善其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填充增容。目前常用的橡胶填料主要包括炭黑、白炭黑等,但是炭黑与白炭黑的生产不仅工艺繁杂,而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导致成本较高。面对上述问题,脱硫灰是一种潜在的补强填料,利用含有的CaO、SO3等成分发挥补强作用,实现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促进烟气脱硫企业增效、橡胶制品行业降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橡胶工业主要填料炭黑和白炭黑的价格较高,脱硫灰直接填充于橡胶中极易发生团聚,以及脱硫灰无机界面与橡胶有机界面的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橡胶填料的改性脱硫灰,以期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橡胶填料的改性脱硫灰,该改性脱硫灰按重量百分比配方如下:
硅烷偶联剂0.3%~0.9%;
硬酯酸0.2%~0.6%;
脱硫灰98.5%~99.5%。
所述硅烷偶联剂为工业纯;所述硬脂酸为分析纯;所述脱硫灰的细度为600目~1000目。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上述改性脱硫灰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脱硫灰与硅烷偶联剂、硬酯酸进行混合,利用恒温磁力搅拌器在搅拌温度60℃~80℃与搅拌时间20min~60min下对其进行搅拌,获得改性脱硫灰。
本发明的科学原理:
脱硫灰的细度为600目~1000目,造成吸湿性能较增强,导致补强效果不明显,所以采用硅烷偶联剂、硬酯酸对脱硫灰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形成改性脱硫灰,既能克服脱硫灰的弊端,又能提高对橡胶的补强效果。而且,由于改性脱硫灰作为一种碱性物质,填充于橡胶中,可以加快硫化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解决了脱硫灰直接填充于橡胶中极易发生团聚,以及脱硫灰无机界面与橡胶有机界面的相容性较差的问题。
2、本发明利用改性脱硫灰作为橡胶填料,解决了橡胶工业主要填料炭黑和白炭黑的价格较高,实现了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促进烟气脱硫企业增效、橡胶制品行业降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改性脱硫灰丁苯橡胶(对比例1)的扫描电镜图;
图2为本发明改性脱硫灰丁苯橡胶(对比例2)的扫描电镜图;
从图1与图2可以看出,脱硫灰在丁苯橡胶表面存在脱落现象,同时脱硫灰在丁苯橡胶表面出现大量沉淀,并且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这是因为只利用硅烷偶联剂或硬酯酸改性脱硫灰,依然在丁苯橡胶表面出现团聚。
图3为本发明改性脱硫灰丁苯橡胶(实施例6)的扫描电镜图;
从图3可以看出,只有少许脱硫灰在丁苯橡表面沉淀,说明硅烷偶联剂与硬酯酸共同改性脱硫灰,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同时丁苯橡胶表面极少出现因改性脱硫灰脱落而留下的空洞,说明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一、本发明一种用于橡胶填料的改性脱硫灰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
以制备本发明产品100g为例所用的组分及其质量配比为:
硅烷偶联剂0.6g
硬酯酸0.3g
脱硫灰99.1g
所述硅烷偶联剂为工业纯;所述硬脂酸为分析纯;所述脱硫灰的细度为800目。
将脱硫灰与硅烷偶联剂、硬酯酸进行混合,利用恒温磁力搅拌器在搅拌温度65℃与搅拌时间40min下对其进行搅拌,获得改性脱硫灰。
实施例2
硅烷偶联剂0.7g
硬酯酸0.5g
脱硫灰98.8g
所述硅烷偶联剂为工业纯;所述硬脂酸为分析纯;所述脱硫灰的细度为10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7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